所以把家乡话带过来,也是一个原因,只是在演变的过程中,好多话融入了本地的一些方言,然后便有了一些不一样。【02】西南官方话这种说法也是有根据的,因为湖广填四川,不过是老四川,就是包括重庆在内的,贵州和云南,以及西藏接近四川的地方,都会这种话,那就不是湖广填四川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什么有人说四川话和武汉话很像?

我是四川人,第一次坐火车去上海,我在武汉转车,在候车室里,以及上车后的车厢里,我就像见到了家乡人一样的感觉,因为说着差不多的话,只是音调方面有些不一样而已。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四川话不仅仅是云南贵州和重庆人说,湖北武汉人也说。【01】湖广填四川明朝末年,张献忠起义,后与清朝抗衡,张献忠在四川成都杀了些人,清军入川时又杀了不少蜀地本地人,其原因大概是宁肯错杀一千,也不肯放过一人吧,以为所有蜀人都是张献忠的党羽。

张献忠死了后,四川基本上是没人了,清朝为了把这个空填上,便从湖南、湖北这边移人过来,这就是有名的历史上的事实——湖广填四川。但是湖北过来的最多,我家祖上就是从湖北孝感麻城那边过来的,族谱里都有记载,我祖父年轻时,那边的人还送过族谱过来,并传来了字派。所以把家乡话带过来,也是一个原因,只是在演变的过程中,好多话融入了本地的一些方言,然后便有了一些不一样。

【02】西南官方话这种说法也是有根据的,因为湖广填四川,不过是老四川,就是包括重庆在内的,但是贵州和云南,以及西藏接近四川的地方,都会这种话,那就不是湖广填四川这么简单的事情了。所以按照区划,湖北、云南、贵州、重庆等都属于西南方向,这一带的人大多说话都向一个方向去,形成了通用的语言。但又各自拥有自己的方言。

贵阳与成都相距遥远,但为什么两地方言几乎一模一样?

算起来,其实贵州和四川的渊源甚深,早些年间的时候,有“湖广填四川”、“湖广填云贵”等说法,而且,就是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很大一片的黔北地区,历史上都曾经属于过四川,包括重庆也是。贵州是作为中原地区、湘楚入滇的重要通道,联接远在西南边陲的云南,古时候沿线很多驿站,比如茶马古道等。这一地区曾经位于四川、云南、湖广三个板块的交界,后来为了加强对整片地区的管控,才把整个贵州地区,合为一个贵州行省。

贵阳是贵州的省会,成都是四川的省会,虽然相隔那么遥远,但是不管是方言、文化还是民俗、饮食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整个云贵川渝地区,除了云南方言的独立性更强一点,四川、重庆、贵州的方言、口音,听起来其实都差不多的。成都妹儿顾家,重庆的妹纸水灵,贵阳的妹纸皮肤白,成都小伙圆滑,重庆汉子耿直,贵州男娃娃开放,各地也都有各地有不同的特点。

可能更贵州汉化的程度比较高也有一定的原因,贵州是多民族省份,黔中、黔北的汉族比较集中,因为这边也更接近四川、重庆、湖南,从方言地图也可以看到,整个西南片区,说的都属于西南官话。所以,贵阳和成都、重庆,这些地方,整个西南地区,这三个城市可以说是非常相像的,而且,贵阳和重庆的地形也很像,都是山城、林城,成都主要是成都平原,地势比较开阔,但是文化的根源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最近这些年,成都和重庆相互之间的区别引起很多网友热议,两个城市之间互相出尽了风头,唯独剩下贵阳这座兄弟城市在暗自发力,后发赶超,现在贵阳的经济逐渐赶上来了,也成为很多游客口中的“网红城市”,而且贵州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贵阳和成都重庆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今后会不会形成三个大城市强强联合的趋势,也是有很大想象空间的。

为什么四川重庆说话差不多,而山东各地说话都不一样?

西南官话内部的差异较小,但并不能说都一样,四川的几个方言区,自贡片区,泸州宜宾片区,大邑新津片区,差异是很明显的,重庆方言区也是不一样的。山东是因为胶东方言和西部的方言差异较大,中国似乎有个特点,海边的人方言比较多,是否说明最古老的汉语是从东南的海边传入内地?西部的方言差异小,分化的时间短?有待考证。

为什么攀枝花会成为方言岛,说的话和四川其他地方不一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新中国正处于百废待举之时。为了全国人民吃饱肚子,很大一批志愿军转业到东北北大荒生产粮食;为了新中国建设,另一批志愿军,则整团整团地转业到共和国元老何长工的门下——中国地质部,从事地质找矿工作。当时转业的志愿军部队,即使一个班12人,很难找到一两个“老乡”因为他们几乎都来自全国各地。

根据国民党部队溃逃台湾后遗弃的《西康省盐边县攀枝花及倒马坎铁矿地质报告》资料,当时的四川省地质局,根据国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的指示,组织了规模宏大的攀枝花—西昌地质找矿大会战!当时的四川地质局拥有几十个野外地质队,每个野外队沿袭了部队风骨,都是正团级单位,队长是一把手,党委书记是副职,这与部队军事主管是一把手、政委是副职一脉相承。

而且每个野外队都是三个数字组成的番号,比如,106地质队、101地质队、403地质队……我的父辈,也就从那时开始,为了新中国找矿,几万人贡献了两代人的青春(地矿部门当时实行内招,新招的子弟立马成为全民事业单位职工)!经过两代人地质普查、详查、详勘的接替努力,一个地球上罕见的成矿地质带——攀西大裂谷被严重发现了!记得攀西大裂谷地质报告署名者有张云湘、骆跃南……等人(后来他们成为四川地矿局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

攀西大裂谷是个啥概念?在它那里,聚集了以钒钛磁铁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带,西昌太和、米易白马、安宁白草、攀枝花、红格等特大型钒钛磁铁矿床,几乎占了世界上同类资源的80%以上!其探明储量和潜在地质储量达300亿吨以上,同时还有资源十分可观的其他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种50余种,比如铜、镍、铅、锌、镉、铬、镓、钨、锡、钪、金、铂等战略性矿产;在上述多金属矿条带东西两侧的裂谷盆地中,还拥有会理益门、攀枝花宝鼎、盐边红泥、箐河、盐源等大中型煤田和多处石灰岩、硅石、稀土、岩盐、石墨、重晶石、石棉等沉积矿床,这种成矿组合和资源配置真是天工造物,鬼斧神工,这是上苍留给中国人的聚宝盆!按当前价格计算,这些矿产的财富价值在10万亿美元以上,按13亿中国人,平均每人拥有7700美元!地质详勘报告提交国家了,当时很穷的新中国还不快马加鞭开发?于是,共和国的长子——东北大军迁建来了,他们建立了矿物、冶炼、炼钢等基地,其他道路、交通、运输等基础建设,主要来自四川各地,一些特殊项目,来自广东、湖北、广西……当时那阵仗,全国一盘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的就是一个国家腰板儿硬的东西:钢铁!当年参与攀枝花大会战的,包括前期抗美援朝志愿军部队成建制转业到地质部门的,都是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在共同目标号召下,他们餐风露宿,风雨同舟,一起工作、生活,于是,南北风俗,包括语言大融合了,参与会战的四川各地人、本地土著与东北人乃至其他省的融合的更彻底——他们定居下来,结婚生日,于是,一个新中国纯工业、几乎99%移民、人口逾百万的新兴城市诞生了。

这个城市从最基础的攀枝花特区再到地级的渡口市,再到1987年正式更名为“攀枝花市”,人们交流的语言一直是以四川话为母体,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北方语系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乃至当地土著(彝族人)的一些发音和词汇、词缀,再加上四川话特有的平舌音,最终形成了西南官话——四川话中的一个另类“方言岛”。不知我的见解对不对,朋友,你认为呢?图片据网络,仅为千字文的隔断以免阅读疲劳。


文章TAG:成都  新津  居住  原来居住在成都  新津话和成都话为什么不一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