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犬科还能被后来的猫科超越了呢?猫科“弯道超车”之谜?根据古生物学家们对化石的研究发现,最早的犬型亚目起源于北美洲(黄昏犬),而猫科动物直到2000万年前才通过迁徙来到了北美大陆上。瑞士洛桑大学的达妮埃尔·西尔韦斯特罗博士通过对该时期北美地区的猫科和犬科动物的化石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在猫科动物来到北美大陆时,当时的犬科动物已经演化出了30多个种类,但是,猫科来到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有利的生态位占为己有,于是同时,犬科动物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而正是这一时期猫科与犬科的竞争,造成了北美仅剩下了9种犬科动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三个原因:01 攻击性犬型亚目从黄昏犬开始就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们的爪子不能够自由的伸缩。而猫科动物从原猫开始一直继承了麦芽西兽可以伸缩的爪子。对于食肉动物来说,虽然牙齿才是猎杀的利器,但是尖利的爪子不但能够连续地给动物造成伤害,还有利于控制住猎物(能够将自己牢牢的固定在猎物)。

不断的造成伤害,能够让猎物血流不止,而固定住自己的身体,更有利于发挥猎食者牙齿撕咬的优势。因此,爪子的伸缩与否,决定了犬科和猫科捕猎的能力有差异,这可能是猫科能够后来者居上的原因之一。(参考: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关于北美地区猫犬科化石的研究)02 选择性造成的不同演化方向物种的演化是随机的,而能够留下来的动物显然就是天择之后的“天选之子”,但是不同动物的演化方向也是不同的。

这一点放在猫科和犬科动物身上就非常的适用了。因为,从黄昏犬的爪子不能伸缩我们就可以看出,犬型亚目一经出现就选择了放弃尖利的爪子,这可能与犬型亚目从开始就喜欢追逐猎物有关。奔跑得越频繁、时长越长,就更需要抓地性,而爪子显然是抓地最好的“工具”。而猫科一经出现就选择了单独、偷袭的捕猎方式,这种方式较依赖个体的战斗力,而且偷袭靠的是尽量不发出声响,所以它们的爪子就可以伸缩。

犬科选择了追逐捕猎,在追逐时,体力的消耗是巨大的,这就会造成一个现象:猎物追上了,力气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为了提高自己的捕猎成功率,它们选择了群居的生活方式。但是,群居的生活方式在面对食物匮乏时的应对能力较差(猎物大都以大型动物为主,这样才够分),所以它们就必须控制自己的体型。而猫科独居的生活方式,让它们即使在食物匮乏时,也能得到个体发育相对充足的食物(猎物可小可大)。

根据柯普定律,猫科的体型就越来越大,犬科就相对越来越小(有阈值,并不是无限扩大和缩小的,而阈值的控制器就是区域内的竞争和猎物密度)。03 竞争使得猫科不得不拥有更强的攻击性在上面我们说过,犬型亚目比猫型亚目出现的时间早了几千万年,正是因为这样,猫科动物登场的时候,犬科动物早已经占据了有利的生态位。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猫科必须要具备比犬科更强的攻击性,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群居  老虎  老虎为什么不是群居  狗为什么不是群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