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曹操用人不在乎虚名,他选择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专门用崔琰、毛玠掌握选用人才,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然当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不得选用。特别强调“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然高贵之臣,车马衣服不可过度奢华”。最关键一点就是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乏道德品质、出身卑贱的人,他也注意提拔。

210年一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择和任用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物。打破常规世族门弟观念,收获了一大批地主阶级中下层的人才,控制了豪强,加强了集权统治。结语:由于曹操选拨人才是“唯才是举”,所选用的人才不讲过去的等级门伐观念,受到广大社会人士的青睐,使一大批优秀的文、武人才,都投奔到曹操的名下。

三国中诸葛亮那么厉害,曹操为什么不登门请他出山?

诸葛亮被称卧龙,曹操为什么不请他出山?应:曹操起家时是三国史程上走完三分之一的路程,而虚拟的桃源三结义,是什么时候,(祥见三国志),刘备被打得抱头乱窜时,曹操已成气候,官渡战以后曹操已谋士成群,战将云集,诸葛亮小周瑜七岁,别说魏国,即使在吴国诸葛亮在当时也成不了什么气候,曹操本身就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像诸葛亮既没荀彧这样的资历,也没有郭嘉的气魄,别说让曹操去请,即是诸葛自己投靠充其量也是一般谋士,根本无出人头地,凭诸葛的见解能胜过楊修,司马懿,在军事上诸葛很平常,所以诸葛亮聪明选择了刘备,不管怎么说有发展空间,为什么?蜀国少能人啊,刘备整天东躲西藏,无根无基,诸葛辅刘备后,从政治,军事才有好转,就如一大学生到小学任教,那可是高水平,若到高中任教就不一样了,那些老师都是华师大,南大,北京大学等等的高才生,人才辈出,若普通一大学生也就是普通一兵,诸葛聪明,但终生没达到目的及理想。

曹操生性多疑,手下大将为什么还死心踏地的跟着他?

我觉得曹操“生性多疑”和手下大将“死心塌地追随”并没有直接关系。我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庞德。在救援襄阳之前,庞德并未归附曹操多久,随于禁出征后,在襄阳之外被关羽击败。主帅于禁和东里衮、浩周等一干官员都选择了投降求生,庞德本来是马超旧部,和马超有交情,关羽也以此来说服庞德,庞德却选择了宁死不降。这件事传到曹操耳中,曹操都觉得意外:于禁这样一个追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心腹大将居然投降了!一个明明有可以选择投降活下来的庞德,却选择了就义。

可见曹操信任于禁多于庞德,可是,死心塌地追随的人却是庞德。曹操的创业阶段可分为四个阶段,其部下按照归附时间先后归类:190-191年,起兵反董时,主要以谯沛子弟为主。192-195年,兖州时期,兖州府官员。196-203年,建安初,司空府官员。204年,占据冀州后及建立魏国时的官员。下面我简单分析一下。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渴望  曹操  人才  曹操渴望人才的诗  为什么曹操那么渴望人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