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是宋仁宗的年号,只有两年,王安石当时十一二岁。当时方仲永十二三岁。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方仲永年龄与二人仿佛。明道之后又过了七年,王安石十八九岁,方仲永二十一二岁。这时,他已经泯然众人了。按这个时间交代,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在二十岁左右。如果时间再长的话,王安石应该会有所交代。这时间山西人司马光和江西人王安石大约还没有认识。

司马光是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当时十九岁。王安石是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当时二十二岁。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知名与交往,最早也应该从进入仕途后算起。年轻的时候,虽然性格不同,都是才华横溢的人。在文学上,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都很厉害。而司马光也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大的史学家之一。从政治上来说,两个人都干到宰相。

《伤仲永》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从课本里剔除了呢?

现在教材删去了《伤仲永》,编者真正意图是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我觉得尽管教材删掉了《伤仲永》,但关于《伤仲永》现象及人才教育培养和人才评价将始终成为热点。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伤仲永》创作的背景和过程。宋代王安石写的《伤仲永》一直以来是古文名篇,从此文中可以看出,方仲永是确有其人的。而且,也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王安石对他的惋惜之情。

据《宋史·王安石列传》记载,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而“金溪民方仲永”,说方仲永为江西金溪人,今天也属抚州市管辖,两地相距54公里,所以方仲永和王安石是正宗的老乡。方仲永和王安石还是同龄人。据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等资料记载,王安石和方仲永都是1021年生人,1025年,年仅4 岁的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

8年后的1033年,12岁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也已经12岁的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看后他有些失望,感觉还没有自己写得好,认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1040年,19岁的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1043年,22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一年多了,并且当上了扬州签判,相当于市政府秘书长之类的。

这时王安石衣锦还乡,从扬州回到临川,又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两个少年玩伴随着彼此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渐行渐远,到最后达到“泯然众人矣”的陌路程度,这在我们的人生记忆中也有这样的感悟和经历,但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王安石比方仲永更“神童”。据《宋史·王安石列传》记载,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所以即使是在“神童”方仲永状态最好的时候,也不一定能比得过王安石。后来,王安石凭着个人的不断努力,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所以伤仲永也有可能是王安石的一个错觉:说不定方仲永长大了也有其他过人之处,只不过没有让更优秀的王安石发现罢了,这就引起人们对于人才标准和评价的思考。关于教材删去《伤仲永》有人说是不合时宜,有人说是与现代教育理念抵触等等,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文章中把一个读书人的理想和成功仅囿于获得名利和升官发财,是绝对要不得的,与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是有害的。

《伤仲永》中的方仲永为何最后成了庸才,其成长中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仲永就是这样的典型。不可否认,仲永天资聪颖,倘若培养得当,长大成人后考取进士不敢保证,但是弄个举人还是未来可期。可仲永就像一颗种子,他长的快,开花早,在初时胜过同龄人,无奈他那鼠目寸光的父亲,把这棵花拿到各种环境中去展览,花儿因年幼,不习惯各地的气候,便长的慢了,慢慢地错过了花季。。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伤仲永  一段  再读《伤仲永》  伤仲永最后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