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那边也设立学官,建国后有东观,相关记载亦并不多。吴国末年,吴后主孙皓曾经答复东观令华覈请辞:“以东观儒林之府,当讲校文艺,处定疑难,汉时皆名学硕儒乃任其职,乞更选英贤。闻之,以卿研精坟典,博览多闻,可谓悦礼乐敦诗书者也。”从孙皓的描述就能看出东观的作用,但随着知识份子士族化,读书是出仕的渠道,又有多少人愿意把学问传授给外人呢?各大家族垄断知识才是常态,能教授高等教育的当然都是贵族子弟居多。

吴国还有大儒程秉是郑玄的学生,后他担任太子太傅,教授孙权之子孙登学问。“孟尝君”的后代薛综由于家学过硬,三代人都负责过太子的教育。有个中亚移民来的和尚康僧会还曾是孙权的博士,这是早期外国教师。但似乎东吴的官职都被世家子弟所垄断,寻常人读书相对没什么出路的样子。至吴国末年,甚至有教育荒废的趋势,于是吴景帝孙休又再重振教育,设立了许多博士,若《吴书》的作者韦昭就是孙休的博士。

有个说法南京大学最早始于孙休设立的国家学校,所以韦昭应该是南京大学最早的教授之一。那时候像有些人想象中有一处神秘学校,教授了一大群治国安邦的人才,这是不存在的,有通过家学走向政治的是权贵子弟,能够享受国家教育资源的也是那帮人居多,更因为士族的崛起,垄断知识现象越来越严重。到了科举制诞生,学校发展才逐渐走向平民化,但垄断教育资源仍是不变的走向。

多读书有什么好处?应该读什么书?

功利阅读也有好处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长智慧,拓宽见识。即便是这样,在学生时代还是没有能够培养起自己读书的兴趣。在我看来学生时代学习的功课并不算是真正的读书,而是为了分数和升学考试被迫的灌输知识,而不是主动的学习。但是学霸除外,现实是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结束学业踏入社会以后,压力增大,烦恼也增多,希望通过读书不仅修心,而且要解决实际困难。

所以我也算是一个功利的读书人。有人说读书不要太过功利,这破坏了阅读本身的趣味性。可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来说事情很多,时间太少,烦恼太多,解决烦恼的方法太少!如果通过读书学习到的知识不能解决困难,那纯粹是浪费时间。2016年是知识付费的元年,这一年知识也真的变成了金钱,很多人通过做自媒体,也改变了的命运。通过读书掌握了许多知识,把那些掌握的知识加工成不同的形式,比如听书稿,书评,专栏文章,赚的盆满钵满。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不论出身,不论家庭背景,不论地位高低,只要你有知识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人分享,得到人们认可。 知识必须学以致用经常有人说知识需要学以致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读书学到的知识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那就等于白学。如果读了一些育儿的书,亲子关系没有得到改善婚姻,读完婚姻的书,婚姻关系还是异常的冰冷。

 5/8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论家校合育有哪些  参考文献  家校合育的基本现状及改进研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