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杜畿这所学校可以叫做“河东学宫”。孙权的堂兄孙瑜礼待济阴人马普,让马普教授庐江郡的将领、官吏子弟数百人读书,正式设立官学,还设有食堂,待遇极好,但需要官僚子弟才可以去上学,孙瑜本人也是一位读书爱好者。由于孙瑜手下以江西人居多,故可称为“江西学府”或“庐江学府”。曹操亦曾设立教师,教授亡去将领、官员的子弟。

吴郡才子顾邵与诸葛瑾、张承、步骘合称五君,顾邵的名号是虚心的长者,他出任豫章太守,会考察小吏才能,令优秀者入学进修,通过教育改善社会风气。南北朝的怪谈小说《殷芸小说》描述了顾邵【崇学校,禁淫祀,风化大行,历毁诸庙。】的故事。顾邵毁坏鬼神庙宇,破除封建迷信,推广知识教育,遭到了鬼怪上门威胁,经过长期骚扰,顾邵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但也没不肯为那鬼怪修复庙宇,遂病重而死。

顾邵这所学校可以叫做“豫章书...”或“长...学府”。魏国名将王基出镇荆州,把江夏郡的治府推进到前线夏口一带,并对当地进行发展,为伐吴进行长久的战备工作,其中一个项目就是修建学校。故这所学校可以叫做“王基学府”或“魏国武汉学府”灭吴名将王濬担任广汉太守时,有叫李毅的担任学校的主事,或者说是校长(古代时负责地方学校的官员属于小吏,地位不高)。

王濬作为郡领导,来到学校视察,得知学校学生有八百多人,学有所成者只有百人,教育效果不达标。李毅用孔子弟子三千,学而有名者只有七十二人进行反驳,得到了王濬的重用,在王濬伐吴时担任参军。李毅的爷爷李朝当年正是随刘备伐吴后大败,病逝于永安。故广汉郡这所学校可以叫做“武侯学府”(王濬谥为武侯)或“李毅吧”。类似以上这些都是有记载他们修办学校,类似司马朗、张既、贾逵、郑浑等著名地方官员,当然都曾进行过发展地方学校的工作,只是史上没有详细描述他们这方面政绩。

在那个文化普及低下的年代,地方学校主要还是确保一些基层人员的文化水平,至少能读懂公文,承担起地方文书往来的工作。像诸葛亮、陆逊、司马懿这种都是有学家底子,再外出游学与名士交流的人物,他们跟地方学校出来的寻常学生比起来,恐怕是大学和小学的差距。当然,三国时期也有“地方大学”,比较著名的是刘表在荆州开设官方学校,吸引许多读书人来读书,这些人都有一定知识基础,彼此间交流、学习,算是强于寻常地方学校的一所大学了。

《后汉书.刘表传》记载: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尉赈赡,皆得资全。遂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綦母闿、宋忠等撰立《五经》章句,谓之《后定》。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往来荆州学术圈的有司马徽、宋忠、傅巽、刘叡、王粲、刘廙、韩嵩、徐庶、石韬、孟建、崔州平、诸葛亮、庞统、向朗、尹、潘濬、赵戬、士孙萌,但具体有谁专门进过刘表所办的学校就不太好考究,像这种学术圈子,曹操和孙权那边也都有。

 3/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论家校合育有哪些  参考文献  家校合育的基本现状及改进研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