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学校注重的不是规模,而是地位和档次,后来的科举制度中,生员入学也称“入泮”。辟(bi,去声)雍:《礼记·王制》:“天子曰辟雍”,所谓“辟”,汉班固在《白虎通·辟雍》的解释:“辟者,璧也。”它象征着天圆地方,又有流水环绕,意喻为阴阳拱合、教化流行。辟雍是在诸侯之上的、最高层的皇家子弟学校,是最高学府。

三国有哪些有名的书院?

三国时期地方学校没什么特殊之处,县、郡、州至中央的太学,就这么一个系统。正常情况下每个地方都有学府,东汉三国的名士大多靠家学或自学,通过地方学校学习,并且以学术成名人物很少。若东汉末年诸侯陶谦,通过个人努力考上诸生,又被举为茂才(秀才)。姜维好读郑学,一路走向了州从事。那时郑玄早就死了,姜维自当是在地方学习了郑学。

地方学校跟东汉的孝廉制度或有一定关系,郡国向朝廷举荐的人才需要考察品行和才识,地方政府对当地有才识的学生自当有所管理。所谓的地方学府有的受到太守重点支持,有些是地方名士个人讲学,官府没有反对也没有什么支持,学问足够出众,名气足够大,会得到举荐去做官。也有名士不做官后跑去教学,如虞翻被孙权安排到交州后,仍在在交州开办私学,弟子有数百人之多。

正是今有朱一旦非洲警告,古有吴大帝交州旅游。办私学的名家还有马融、郑玄、卢植等大名人,就不一一详说了。只要师傅名气大,不走官学渠道也有出路。“单骑逼退孙权十万大军”的刘馥进入合肥后,其中一件功绩就是聚集有文化的诸生,重建学校,目的是恢复经历诸侯混战以来,地方政府的正常秩序。扬州的首府合肥在刘馥数年经营下恢复秩序,战备充足,即便在刘馥死后,孙权十万大军围攻合肥三个多月也无法将其攻下,故有刘亡灵单骑逼退孙权一说。

故刘馥这所学校可以叫做“合肥学府”或“亡灵学府”。杜甫的祖先、名将杜预的爷爷杜畿上任河东太守后,着手恢复河东郡秩序,各种行政工作都亲力亲为,政绩考核常为天下之最。其中工作之一是杜畿重新开设学宫,还亲自拿着书卷给人讲课,河东郡儒学大兴,培养的儒士极多。荀彧的别传描述杜畿简傲少文,学术水平应该不高,主要是给地方人打打基础,普及知识。

说来这杜畿不仅跟戏志才、郭嘉并列,孙子杜预博览群书,综合成绩超强,人称“武库”。河东名儒乐详是杜畿学宫的教授之一,担任的官职是郡文学祭酒,后来被举荐为太学博士,而且还是魏国博士里水平极高一位,他的弟子有数千人之多。我怀疑西晋寒门名士乐广可能跟乐详有些关系,但两人不是同一户籍。像“名满京城”毌丘俭、“地图专家”裴秀、“诗人”杜挚这样的河东名士也没明确记载有在郡里读书,这种学校对本有学家的士族而言是否有太大影响,不太好说。

 2/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论家校合育有哪些  参考文献  家校合育的基本现状及改进研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