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与80年代的寻根文学,在创作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开宗明义,无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还是80年代的“寻根文学”,二者都为现实主义文学,这是它们之间本质上的相似点。以此为基点,它们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者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展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与广度的结果;2、二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要求变革自身的时代精神与激情;3、二者的描写氛围大都有着鲜明而厚实的地域生活特色。

01 二者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展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与广度的结果以“乡土文学”论,在它涌现之前,文学创作要为“人生”,并要改良这“人生”的旗帜,虽也高扬在了“五四”新文坛上,但就总趋向看,这“人生”在诸多作家的作品中,还只限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圈子,要么囿于抽象人生问题的讨论,要么局于学校生活和青年男女的恋爱问题。

再加上“自我小说”(着重抒发作者主观情感,表现一己境遇的小说)、“身边小说”(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盛行,更使不少作者沦于个人小小悲欢,真正触及农村题材的只占极少数。这种人生面的狭窄,不仅直接影响着作者探寻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影响着文学为人生的效果与质量。而且,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如果农民生活得不到充分反映,那文学与中国社会现实的联系,就只能浮在表层。

更重要的一点是,对当时亟待变革的中国来说,农民的觉悟与否还直接关乎着革命的成败与祖国的前途,辛亥革命的失败早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当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20年代中期已由城市逐渐扩展到乡村,由知识分子圈子扩展到了农民中后,文学创作对农村生活的反映与干预,就愈加现实和急迫。在此种情势下,乡土作家把关注目光转向农村、农民,就不仅使新文学更加贴近此一时期的中国现实土壤,与现实生活的联结更加深广。

而且就作家而言,也开始从一味关注个性解放到关注人民大众的解放,从浪漫的讴歌理想转向更现实的探索。以“寻根文学”论,诸多作品展示的艺术世界,诚然可将其视为一种“历史”—因为探索和思考意向乃至范围,确实更多地联系到了民族的过去。寻根作家把笔触伸向远古年代,伸向更深层的文化思想之中,其动力也正来自他所处的时代一方面,80年代的中国正向现代化迈进,可中华民族承袭来的文化形态和精神素质,却往往缺少为其催生助产的力量和激情。

于是,如何越过衰老的病态文明,从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传统中重新找到民族腾飞急需的精神动力,就成了时代赋予作家的崭新课题。“寻根”作家们正是在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入探索中,由政治的批判、经济的思考,推及文化上的俯视从而也就获得了一种新的洞察人生的方式与批判角度。作家韩少功这就正如韩少功在谈及“寻根文学”的倡导动机时所说的:“这是改革由治标到治本的过程,文学需要促进民族的文化启蒙和文化积累……文学家对浅薄政治的疏远,正是从更深层关心现实的一种成熟。

 7/12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乡土文学  什么是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