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独对火烧藤甲兵之事耿耿于怀?

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善用火攻。这是因为在《孙子兵法》中有言,“以火佐攻者明”。在那个冷兵器的时代,出色的军事指挥员自然要借助自然的力量,这样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作为书中着力刻画的军事家,诸葛亮自然精通火攻之道。他一出山就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杀得曹军胆战心惊。可是,在诸葛亮的一生中,却有一场火攻让他心生愧疚。

那就是盘蛇谷一战中,火烧藤甲军。一、盘蛇谷火烧藤甲军。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重新稳定了蜀汉政权的形势。他重建了一支蜀军,开始平定内部的叛乱。他率军五月渡泸,征讨南中。在这场战役中,他听取了马谡的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在南征过程中,他注重收服敌方的民心,上演了七擒孟获的活剧。

要想让敌方的首领孟获降服,就必须恩威并济。不但要招抚对方,还要先以武力慑服对手。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得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降。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至此,诸葛亮平定南中,将这块叛乱的地区变为蜀汉的稳定后方。他不但获得了当地各族百姓的支持,还得到了大批物资、人员的补充,为北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火烧藤甲军的故事就发生在最后一次擒拿孟获的时候。在前六次活捉孟获的过程中,诸葛亮使用了各种手段,让孟获屡屡失败。孟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向吴戈国求援,请求吴戈国派兵一起对抗诸葛亮。吴戈国的国主兀突骨答应了孟获的请求,率领三万藤甲军前来对抗诸葛亮。在书中对藤甲军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支军队之所以难以对付,主要是因为他们身上穿着的藤甲。

这种藤甲是由当地人采集山藤,用油浸泡,过了半年后再取出晒干,然后再于油中浸泡。这样反复浸泡十几遍后,再做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从这样的描述来看,如果蜀军和藤甲军正面交手,肯定会处于不利的境地。果然,在蜀军和藤甲军的初次交手中,蜀军的弩箭射到藤甲上都不能射透,都落在地上。刀砍枪刺也都不能入藤甲。

蜀军因此被打得大败而走。藤甲军得胜后,又带甲渡水而去,有人甚至将藤甲脱下,坐在其上渡水而去。诸葛亮在得知情况后,便设计了一场伏击战,伏击的地点就在盘蛇谷。诸葛亮选择盘蛇谷这个地点也是煞费苦心。这是因为孟获在遭到多次失败后,总结的教训就是诸葛亮善于埋伏。而盘蛇谷这个地方形如长蛇,都是陡峭的岩石,没有树木,中间一条大路。

这样的地形没有遮蔽物,自然不适合埋伏,可是诸葛亮却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在这里设下了伏兵。他在谷中布置了地雷,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并且派魏延前去诱敌,让他连败十五阵,丢弃七个营寨。就这样,兀突骨在连续获胜的情况下,被魏延引到了盘蛇谷。他见山上没有树木,认为不会有埋伏,便放心大胆地冲进谷中。结果三万藤甲军被蜀军用车辆、柴草阻截在谷中。

然后蜀军用投掷的火把引燃谷中的药线,让地雷爆发。由于藤甲军身上的藤甲都是用油浸泡过的,都被引燃。一战下来,兀突骨和他手下的三万藤甲军都被烧死在盘蛇谷中。孟获也被诸葛亮用计捉住,最后终于投降,诸葛亮也因此结束了南征之战。二、诸葛亮使用火攻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书中写道,诸葛亮看到盘蛇谷中藤甲军被烧死的惨状,不禁垂泪叹息,说自己这样做虽然有功社稷,但是必然折损自己的寿命。

后来在总结这一战的时候,对部下还说此战大损阴德,是自己的大罪。可是诸葛亮出山后便使用火攻,消灭了无数的敌人,为何偏偏对这一战这么感叹呢?首先,这一战并不是出自诸葛亮的本意。在诸葛亮的计划中,原本就没有这一战。他已经把孟获六擒六纵,占领了孟获的所有地盘。按理说孟获到这种境地,应该投降了。谁知道孟获依然没有投降,还引来吴戈国的外援来与自己决一死战。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南征的最后胜利,诸葛亮不能半途而废,只能继续和孟获打下去。其次,诸葛亮对于吴戈国的惨败心生怜悯。南征中,诸葛亮最根本的敌人是孟获,而不是吴戈国。孟获为了抵抗诸葛亮,将吴戈国引入战争。在这一次战斗中,吴戈国可谓倾国而来。上至国主,下至士兵,都披挂上阵。但是在这一场战斗过后,整个吴戈国的壮丁都在盘蛇谷被活活烧死。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诸葛亮  浅析  转生  北伐  材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