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与孙吴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给了刘备一个绝好的机会。此前,诸葛亮尚在南阳草庐中高卧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诚心求教之时,诸葛亮就作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按照他的分析,联合孙吴共同抵抗北方最强大的曹操,是刘备政权唯一可行的出路;而眼前的机会正是他所预言并等待已久的,又岂能错过。所以诸葛亮便一叶扁舟前往东吴,向孙权表达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

由此两家正式联手,共同准备这场无可躲避的宿命之战。 这场战争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孙吴一方毫无疑问是直接面对曹操大军的正面战场。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从中协助,刘备军队则从侧面配合。通过理智的分析,联军一方认为:操麾下虽然号称百万或八十万军队,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虚张声势而已;曹军远道而来,必定疲惫不堪,粮草后勤也未必能够及时供给,土兵又难免会想念家乡,所以军心并不稳固;北方人对南方水土、气候都不能适应,且江东多水域,北方人习惯骑马与陆战,对于水战并不擅长。

综合以上几点,南方联军的胜算还是很大的。此后,联军经过妥善而巧妙的布置,使用反间计、苦肉计等,终于成功地削弱了曹军实力,最后火烧曹营战船,使曹军的水寨变成一片火海,彻底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此役曹军惨败,人马烧死溺死者不可胜数。当然,也有学者指出,曹军士兵因气候潮湿不服水土而患传染病者众,也是其落败的一个原因 赤壁之战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局势。

战后,孙吴一方本想乘胜追击,向北侵入曹魏的势力范围,但被曹军成功地阻挡住。刘备则趁机向孙吴借取了荆州,并以此为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了自身实力,进而开始向西南方向经营,谋取益州巴蜀之地。待刘备平定了西川、正式建立蜀汉政权的时候,天下“三足鼎立”局面便形成了。曹魏、孙吴、蜀汉三家政权虽然实力并不对等,但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也取得了一个短暂时期的平衡态势,史称“三国时期”。

三国三大战役的“赤壁之战”中,火烧曹营东风是如何“借”来的?

不是借的,真刮风的。查阅了资料,在一份高中地理里面找到了答案。由图中见,因高压脊天气东移,未来30小时内,风向将有偏北风转为东北风,再转为东风和东南风。通俗点说: 十一月二十日这天。因为这一天恰逢冬至,而冬至这天正是冬季寒冷气候的开始,所以就导致陆地气压大于海上气压,便形成了这东南风。故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天文地理的研究,早已超越了同时期的周瑜和鲁肃以及曹操等人。

赤壁战役的总指挥明明是刘备,为何演义要把这个功劳记在周瑜头上?

关于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总指挥一职《三国志》魏书、蜀书、吴书均未有记载。有人说是周瑜,其实周瑜、程普只是吴军的总指挥,破曹军的是孙、刘联军,并不仅仅吴国一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载:"建安十二年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乃弓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另引巜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死者甚众。"蜀书先主传二纪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疫疾,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另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载:"唯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另诸葛亮传记载,孙权下决心联刘拒曹是被诸葛亮说通的。吴书周瑜传记载了黄盖假投降,引大烧了曹操大船。尽管记载有出入,但从以上记述来看刘备在赤壁破曹应该是首功,不然荆州及江南之地也不会为刘备所得。从上面看刘备有二万军,周、程有三万军。也很难说谁是总指挥,但不可抹杀和轻视刘备的作用,甚至还是以刘备为主。

三国中赤壁之战是真的还是假的,都说风云变化莫测,为什么诸葛亮能借来东风?

诸葛亮借东风,肯定的说是不可能的,《三国演义》小说中这样写只是为了衬托诸葛亮鬼神莫测的神机妙算而已。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中有几个作者重点描写的主角,关羽、诸葛亮、周瑜、赵云等人都有夸张的描写,包括曹操,这其实是作者罗贯中根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重新编绘再创作的一部小说,既然是文学创作,就可以适当的进行文学加工。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武魂  赤壁之战  神器  提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