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

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

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

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

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

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

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

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

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

 3/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城  点券  150  大厂  掠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