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西行前,向印度高僧学习过一段时间:当然不能打无准备的仗,玄奘在西行之前也曾集训学习过一段时间梵语。▲玄奘西行求取真经。武德九年(626年),有一位叫“波颇”的印度僧人来到长安,在善兴寺译《大庄严经论》,传播印度高僧“戒贤”的学说。玄奘欣然前往,向波颇学习梵语,咨询佛法。在这个期间,他从波颇处得知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叫“那烂陀寺”,而佛学大师“戒贤”就在那寺讲授《瑜伽师地论》。

在这个机缘下,玄奘决心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融合中国佛学思想在南北两派上的分歧。(5)到达印度游历时,有非常好的学习环境:玄奘西行时,先到了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迦湿弥罗国进修梵文,在他真正到达印度时,梵语水平应该已经很高了,起码在交流上不成问题。后来玄奘又在印度停留游历了多年,在这期间接触的主要就是僧人。

虽然印度语言体系较为庞杂,但梵语对于印度僧人来说就好比“普通话”,每个僧人都会说,玄奘能听懂,还能很流利地使用梵语对话,水平足以支撑他在印度参加过的那4场大辩论。除了听和说,玄奘写的也不错,在印度期间他用梵语写了几本著作《会宗论》、《破恶声论》、《三身论》(均失传)。怎么样?服了吗?▲玄奘西行求取真经。

在印度求学期间,有了语言环境,玄奘的梵语水平自然就突飞猛进了。以我们玄奘法师的高智商,我敢说在17年后回到长安时,梵语水平已经相当于母语了。(6)佛经知识范围不大,有专属范畴:最后一个理由,佛经的翻译范围大多属于比较窄的“专属范畴”,也就是说不需要“面面俱到”。比如说计算机有计算机语言,梵语佛经也会有一个窄窄的专属范畴,以玄奘的语言天赋,翻译好这些窄范畴内容,绰绰有余!五:玄奘如何翻译佛经?说到佛经翻译,小妹顺带就来讲讲唐代翻译制度。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回到长安后,就把此后20年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翻译佛经中。成果当然喜人:共翻译74部,1335卷。▲玄奘西行线路图。不过,玄奘法师完成这些伟大的工作也非其一人之力,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这也就是唐代规模庞大、司职完备的“译场体系”。

玄奘的助手来自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其翻译职司包括译主、证义、证文、度语、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等十余种之多。据《宋高僧传》记载,唐代译场的职司职能如下:1)译主,为全场主脑,精通梵文,深广佛理。遇有疑难,能判断解决 2)证义,为译主的助手,凡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和差殊,均由他和译主商讨 3)证文,或称证梵本,译主诵梵文时,由他注意原文有无讹误 4)度语,根据梵文文字音改记成汉字,又称书字 5)笔受,把录下来的梵文字音译成汉文 6)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 7)参译,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无歧异 8)刊定,因中外文体不同,故每行每节须去其芜冗重复 9)润文,从修辞上对译文加以润饰 10)梵呗,译文完成后,用梵文读音的法子来念唱,看音调是否协调,便于僧侣诵读 11)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

就在这个完备的体系与助手们的帮助下,玄奘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玄奘,他终于融会贯通了“南北”!西奇妹说:如果你和小妹一样,看完《西游记》再去看《大唐西域记》,会发现唐三藏根本就不是一个“是非不辨常被妖怪迷惑”的文弱僧人!没有大圣的保护,他也照样一步一个脚印,仅凭自己的凡人之躯,一路扛下了所有困苦,去往印度朝圣,穷其一生普度天下众生!或许,这才是玄奘想要告诉我们的——信仰的力量!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唐玄奘是从哪儿得到天竺国(古印度)能取到真经的确切消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动摇过去天竺取经的信念吗?

明代小说《西游记》的创作,是取材于唐朝贞观年间大和尚玄奘到天竺(今印度)取经的故事,唐僧的人物原型就是玄奘。现在我来简要地叙说历史上玄奘的真实故事。一、历史上的玄奘是如何出家的?玄奘出家前,俗名叫陈袆,在陈袆小的时候,出家做和尚是一种风尚。陈袆的二哥先他出家,陈袆跟着二哥,在净土寺做了一个小沙弥,还不是正式的僧人。

公元614年,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择27人出家为僧,但应试者必须年满18岁,而当时陈袆尚未年满18岁。 举行考试的那一天,刚进净土寺的小沙弥陈袆,早早地站在了公衙门外。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陈袆回答道:“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本就欣赏他端丽的相貌,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最终被破格录取。

郑善果向同僚表示:“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 就这样,陈袆在净土寺出家了,从此他拥有了一个法号“玄奘”。公元622年,22岁的玄奘受具足戒,这个仪式,意味着受戒人已经成为真正的僧人,从此以后,要遵守多达250条的戒律。二、玄奘是从哪里得知从天竺国(古印度)能取到真经的?在中国汉朝的时候,就有印度学者到了中国。

公元6世纪前后,在洛阳就有三千多印度僧人和一万户印度家庭。他们随身带去梵文写本并译成中文,有的还能用中文写作。 在中国历史上,去天竺一带的人不下十人,在玄奘之前,已经有很多人作为先行者到达了天竺。如东晋的高僧法显就曾经到过天竺,并写了一本名叫《佛国记》的书,在当时影响深远。而玄奘有幸阅读了这本书,激发了他去天竺求取佛经的决心。

另外,唐太宗时期,中国佛教出现了派系分化,每一个派系对于佛法内容的诠释都不尽相同,玄奘意识到,这种情况容易使整个佛教出现分裂,甚至一蹶不振。所以,学习更上乘的佛法,解决佛教派系的争端,是玄奘西行的主要目的。三、玄奘自始至终都没有动摇去天竺取经的坚定信念。玄奘去天竺取经是那样坚定,百折不回头,他是去取什么“经”呢?又是什么“经”能让他轻万死而一往无前呢?玄奘是要解决佛性问题,要解决自佛教传入后产生的大问题,即凡人能否成佛?什么时候、经过什么阶段可以成佛?这是要解决人的信念问题,玄奘虔诚地信奉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就是《瑜伽师地论》,玄奘到印度去主要是为了学习“瑜伽论”,进而充实和丰富他的大乘佛教理论。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边境战乱频仍,唐太宗便颁下谕旨,不允许国人走出国境。为此,玄奘几次申请朝廷的通关文牒,都没有被允许,无奈之下,玄奘就趁着贞观三年(629年)长安发生自然灾害,混入灾民群到达了凉州,又从凉州想办法偷偷出了国境,虽然其间数次被抓,也受过重罚,但他依然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求取真经的一腔热血,克服了种种困难到达了天竺国,最后取得真经。

玄奘从公元627年西行印度求经,644年回到中国,前后历经十七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个刚毅果敢的卫道者。四、玄奘的卓越的历史贡献。玄奘不仅从印度取回了“真经”,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将大量佛经带回中国翻译、整理,把大批佛教经典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后来,佛教在印度日渐衰微,不少佛经在印度失传了,印度反过来又把玄奘翻译的佛经翻译回去,使之得以在印度流传。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思议  唐玄奘  冈布  迷宫  更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