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为求成仙的汉武帝对他非常器重,先封他为五利将军,在他的鼓惑下,又先后拜他为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最后直接把他封为乐通侯,佩六枚大印,并赏赐2千户的封邑。伏皇后的父亲主动交了将军大印,就使曹操失去了这个借口。这个伏完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他知道政事掌握在曹操手中,自己是皇亲国戚,不能为了一个虚名而招致猜疑,于是就把辅国将军的官职辞掉,交了将军大印,只担任了中散大夫一职。

为什么有人说亡明朝天下的是左良玉?

为什么有人说亡明朝天下的是左良玉

南明王朝灭亡这口黑锅太大了,左良玉在崇祯十八年不过是一个不算大的宁南伯,手底下有三万左右的战兵(然后加上老弱病残、吃空饷、随军杂役等等水多加面愣是吹到了二十万大军),这么大的一个历史命题,怎么可能是他一个小小的左良玉能背得起的? 说左良玉要为南明王朝的灭亡负责(而且还是为南京弘光政权的灭亡负责,之后南明还有隆武与永历两个政权与鲁王朱以海的舟山小朝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左良玉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掺合进了极其敏感而让南明政权撕成一团的立储之争——左良玉并非如江北四镇一样属定策元勋,同朝中大佬马士英等人本来就尿不到一个壶里。

现在有部分研究倾向左良玉同部分在朝清流有沆瀣一气之嫌,清流们想倚重左良玉的这三万战兵在南明朝廷重建影响力,抵消江北四镇与马士英的势力,左良玉也想玩一把富贵险中求,没准老爷我干成了也能过一把定策元勋的瘾呢?于是就出现了多铎大军从河南过皖北动地而来、刘良佐刘泽清部纷纷南逃的时候那头左良玉却扯着“清君侧”的旗号打上门来的奇葩事件,分散了南明王朝的兵力。

讲真,就算左良玉不来这么一下子,实际上从军事角度来看,南明弘光政权也完全抵挡不住满洲军事贵族的南进兵团——江北四镇那个烂样子,完全不可靠也不可用,而传统的守江必守淮的格局在大运河开通及长江中下游成为鱼米之乡后实际上也失去了意义。指望筑垒防御卡住传统的濠河、涡河河口来增加南进兵团后勤困难的传统战法,在拥有强大攻坚能力的满洲军事贵族面前也是完全无效的。

就算左良玉在多铎部队南下的时候不公然搞事,就算江北四镇这群作战无方扰民有术的军阀能尽到最后的责任,最好的结果也无非就是把满洲军事贵族的作战难度从1提升到2,没有本质区别。实际上,你要说南明政权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个人觉得从军事角度来看何腾蛟与孙可望的责任反而更大一些。在守江必先守淮的传统战法破产后,南明政权真正的机会应该是以武夷山/仙霞岭、南岭、巫山/大巴山/川东高原为基础,重新构筑起关河防御体系,同时,着力经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依托这三省的复杂丘陵与水网地形以及每年5-9月的溽暑炎夏提升满洲军事贵族的作战难度,同北方的南进兵团在这一线长期缠斗,等待时机。

如何评价战国时期名将乐毅的军事才能?

如何评价战国时期名将乐毅的军事才能

乐毅是个天生帅才,足智多谋,善于领兵作战,接连攻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为后世人敬仰赞叹。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模仿效法,三国蜀汉名相诸葛亮就时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乐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乐毅(生卒不详),子姓,乐氏,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魏将乐羊的后裔。

官拜燕上将军、相国,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他在职期间,是燕国最辉煌的时期。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他的先祖是魏国名将乐羊,魏文侯将灵寿(今河北灵寿县)作为他的封地,乐家世代居于灵寿,传到乐毅时,这个地方已是赵国的领土了。当时的赵国是强国,有人曾举荐乐毅出来做官,但他审视了一下赵国外部环境和内政状况,认为赵国不久将会发生于宫廷内乱,搞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

觉得自己还是别在赵国当官比较靠谱。公元前295年,沙丘宫变时,赵国赵武灵王赵雍被公子成困、饿死在沙丘宫。乐毅便决定离开赵国投奔魏国,魏王当然知道乐毅的才情和能力,但太吝啬,只给了他一个闲职大夫。乐毅为此闷闷不乐,认为这样的闲差,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就在此时,北方的燕国因为燕昭王姬职继位的问题发生内乱,被齐国趁机打败。

 1/7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大印  宋体  刻写  选定  开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