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广招揽贤才,意图振兴伤痕累累的燕国。燕昭王一心想报齐国的杀父、破国之仇。但是奈何国力不及,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大力招贤纳士、改革陋习以强国力。乐毅得知了这个消息后,便向魏王找了个借口,出使燕国。燕昭王与乐毅一见如故、十分恭敬,用上宾之礼接待他。乐毅也不管自己还是不是魏国使者的身份,便做了燕昭王的亚卿,仅次于上卿。

乐毅协助燕昭王将燕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把重点放在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上。制定法律,严肃法纪,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摒弃用人唯亲,拉帮结党、滥用亲信。同时唯才是举,打破身份、资历限制;在军事上,乐毅着重进行战法、阵法、体能和纪律训练,尽快提高燕军的战斗力。燕昭王与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运,争取全国各阶层对自己统治的拥护。

28年过去了,昔日积贫积弱的燕国已成首屈一指的强国。举兵伐齐的条件趋于成熟。齐国齐宣王去世,其子齐湣王继位。对内不恤民力,横征暴敛;对外不断用兵,成为众矢之的。齐国陆续与各国结怨,甚至想灭周天子取而代之。在这样的背景下,忍辱多年的燕昭王认为报仇雪耻的时机已到,决意举兵伐齐。但乐毅认为,由燕国单独出兵并非上策。

毕竟齐国地大人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燕国能够侥幸获胜,那也只是“惨胜”。自己会大伤元气的。到那时谁又能确保临近的赵、魏、韩三国不会来趁火打劫呢?所以,燕国与其与齐国单挑,还不如联合受齐国之气其他国家一起群殴,这样胜算把握更大,对燕国也相对安全。燕昭王同意了乐毅的建议。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赵惠王特授乐毅相印,统率楚、燕、韩、赵、魏五国联军征伐齐国。

齐湣王没有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当发现五国联军攻入齐国时,才仓促应战。齐兵渡过济水,全力拒敌。齐军因连年征战,士气低落。加之齐湣王这个人不地道,对作战不利的士兵以挖祖坟、斩首活埋等残忍手段相威胁,造成齐兵寒心。联军发起进攻,齐军一触即溃,连连败北。齐军主力被歼后,齐湣王率残部狼狈逃回临淄。燕昭王闻讯大喜,亲至济西战场劳军,犒赏将士,封乐毅为“昌国君”。

乐毅志在灭齐,联军长驱直入,一气攻占了临淄。齐湣王被迫出逃,辗转至莒(今山东莒县)地固守,后被楚将淖齿所杀。乐毅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扩大战果的措施:安抚齐国灾民,整饬军风军纪,严禁掳掠百姓。乐毅宽减齐民的赋税,废除苛法峻纪,并在临淄郊外隆重祭祀齐桓公和管仲,把100多个爵位赐封给齐人,笼络了齐国上层,稳定了对齐国的占领。

在军事上,乐毅分兵5路继续攻占齐国各地城池、土地。联军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攻下齐国城池70余座,齐国仅剩下莒(今属山东日照)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南)两城未被攻下。公元前278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由于燕惠王做太子时就与乐毅不和,误信了齐国田单的“反间计”。当时,燕国流言四起。一位侍臣上奏:“乐毅很轻松就攻下了七十多座城,为什么剩两座城就打不下来呢?其实,他是不愿攻,是为了收买人心,将来自己准备当齐王的。

这些年乐毅为什么没有反,是因为挂念着自己在燕国的妻儿。现在齐国最担心的是燕国派将军来代替他”。燕惠王本来就怀疑乐毅,这时又听信了挑拨离间的传言。便召回乐毅,换上了亲信骑劫。乐毅知道燕惠王这一招来者不善。便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表明了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无理指责、误解虚伪。

和对燕惠王干预、造成灭齐功败垂成的愤慨!乐毅交割军权后,拒绝回到燕国,而是来到了赵国。赵惠文王热情接待了乐毅,封他为“望诸君”。目的是让燕、齐等国不敢轻举妄动。尽管乐毅受到不公待遇,但他并没有计较个人得失,并没有唆使赵国出兵,为自己泄私愤。而是作为两国客卿,促使两国友好往来、互通有无,最后卒于赵国。再说燕惠王的亲信骑劫,这个家伙刚愎自用、目空一切,一反乐毅做法。

西汉的开国名将彭越,结局为什么那么凄惨?

西汉的开国名将彭越,结局为什么那么凄惨

彭越(?—前196年),字仲,昌邑人今山东菏泽巨野)人,西汉大将。拜魏相国,又被封为梁王。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彭越少年时在巨野泽(今山东巨野县北)以捕鱼为生。他很有号召力,许多少年愿意追随他。他曾集聚一伙人为土匪。陈胜,项梁起义反秦时,不少年轻人对彭越说:“许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背叛秦朝,你可以站出来,咱们也效仿他们那样干好吧”!但彭越却认为“两龙方斗,且待之”。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大印  宋体  刻写  选定  开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