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基本无解。两个原因:一个是上党太诱人。接收了就得跟秦国干,但不接收却真心疼。就是发动百万大军攻占上党,都不见得能夺回来,现在从天而降,赵国还担心馅饼太大把自己砸死吗?另个一是不接收上党真得跌面儿。七大战国都是大国,大家不仅要地要钱,还要脸。你赵国放着上党郡不敢接收,就是明摆着怕了秦国,以后真心不好出来混。

所以,就是不从战略角度考虑上党问题,赵国也得接收。如果我们替赵国考虑一下,那就是:秦国占了上党,肯定也不会消停,马上就得揍赵国。因为韩国和魏国都揍服了,不打赵国还能打谁。赵国派兵接收,秦国派兵攻占;赵国增兵、秦国也增兵,然后就是几十万规模的大军对峙。这个情况,可能真得超出赵国君臣的初衷设想。但是,这个时候,赵国也就可以采取战略调整了。

也就是说,赵国可以在战略调整中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该怎么调整呢?一个是学上党太守冯亭,把问题扩大化。冯亭能把秦韩上党问题扩大化,扩大成秦赵韩三家的问题,那赵国也可以。在长平之战前,公孙衍在前318年搞了一次合纵战争,楚魏韩赵燕五国伐秦;孟尝君在前296年搞了一次合纵战争,齐韩魏三国伐秦。所以,赵国可以借上党之机,再次组织一个几国伐秦的合纵战争。

而且,赵国不缺盟友。第一个盟友自然是韩国,因为上党郡本就是韩国的,替韩国打仗,韩国应该会同意。韩赵魏三家本就有同盟基础,所以魏国也可以争取。还有楚国和齐国,只要赵国能给出好处,这两家也不会完全不管。另一个是放弃犹豫、坚决作战,就是要定了上党。赵国长平之败,并非完全因为军事不行,很大原因是庙堂犹豫。赵国庙堂一直把上党问题当成钱的问题,所以犹豫着打还是不打、犹豫着打大还是打小。

当秦国已经调集关中精锐,增兵到了几十万,赵国就真得没有犹豫的必要了。所以,只能拼死去打。长平决战是赵国主动发起的,因为是赵括组织赵军全线出击,所以才中了秦军的埋伏。而赵国为什么要主动出击呢?纸上谈兵的赵括谈不死赵国四十多万大军,主要是赵国扛不住战争消耗了,赶紧计划着打一仗了事。决战打完,打赢了,赵国全定上党;打输了,赵国退出上党。

所以,赵国主动决战并不是因为它坚定要打,而是开始要退出不玩了,所以孤注一掷了一把。如果赵国能举国动员,就是跟秦国干到底,它应该做的是征兵征粮征物资,跟秦国死耗。甚至,这时候怎么也得求援韩国、魏国以及楚国和齐国了。燕国别指望,它是秦国的狗腿子,不偷袭赵国就不错了。长平之战,赵国的问题不是打了败仗,而是败得太惨,四十多万青壮劳力全部报废。

所以,败不是问题,惨败才是问题。如果要规避这种惨败,赵国还可以单方面退出。一个是彻底求和,给你上党,我就是不玩了;另一个是单方面撤军,你秦国爱咋咋地,我赵国就是走了,退守上党盆地之外的太行屏障。这么做,赵国不会败得这么惨。秦国呢?秦国当然想暴揍一顿赵国,但是秦国更想要的是上党郡,上党郡才是主要矛盾。暴揍赵国是占据上党以后要考虑的事情,所以也没必要这么心急。

而且,秦军为了打长平之战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之所以活埋赵军那么多人,是因为自己也死伤惨重,甚至都没有粮食养活这四十几万投降的赵军。所以,赵国只要退出上党、跟秦国说不玩了,秦昭襄王也不会去死干到底,非要拿下邯郸、灭了赵国。因为七大战国已经存续了好多年,玩一场灭国战争,秦国庙堂没做好这个准备,可以说是没这么大的胃口,也可以说是没这么大的想象力。

所以,长平之战在打完之后,前线将军白起就是要灭了赵国,而秦国庙堂呢?却非要停战。直接原因是范雎嫉贤妒能,但根本原因是秦国庙堂没有灭国的想法。不用再打仗、不用再花钱,秦国欺负了韩国还欺负了赵国,自己还拿下了上党郡,真是要实惠有实惠、要面子有面子。所以,秦国不会非要干死赵国四十万大军才停战,全定上党郡肯定会停战。

但是,犹豫的赵国朝堂,却一直犹豫着,犹豫着要不要接收上党、犹豫着要不要跟秦国干仗、犹豫着跟秦国干多大规模的仗。最后,孤注一掷、主动出击,不是改变犹豫而是在退出之前犹豫着最后一搏。结果,也就只能悲剧了。所以,长平之战打败,要负责的得是赵国庙堂,不是什么纸上谈兵的赵括;长平之战惨败,要负责的更得是赵国庙堂,也就是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这伙人,而不应该是赵括和前线赵军。

古代的城池不能绕过去走吗?为什么?

这要取决于城池的性质以及希望通过这座城池的人的具体目的,假如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只是希望越过这座城池而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绕开这座城池是有可能的。比如当年西去取经的玄奘法师,他在路上就曾经绕开许多唐兵重兵把守的城池和要塞,古代的城防系统毕竟没有现代没有现代监视设备,但即便如此,从防守森严的城市旁边绕过去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玄奘西行取经中也曾被守关的士兵抓到。

不过,我想提问者更主要的意图是问军事行动中绕开对方的城池是否有可能?这就要取决于城市的性质和所在位置了,有几种城池是不能或者比较难绕开的。第一城池本身就是军事行动的终极目标,比如燕王朱棣靖难时期的南京,这自然谈不上绕开去的问题。第二,处在必经之路的城池,比如战国时期崤山函谷关通道上的函谷关,进出关中,根本绕不过去,不扣关,就去爬大山高原,这种绝地上的关隘是必须要打的,但军事地理上这样的地方并不多。

第三,城池内驻扎有对方大量军队,绕开这座城池可能会被对方从背后追击,比如明朝九边的大同和宣府,作为长城外的要塞,就是起战略支撑用的,和长城内明军形成呼应。塞外的蒙古军队贸然绕开这两个地方,是很危险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重兵要塞都必须先攻克才能向敌方纵深进攻,同样是明朝,朱棣对济南的攻击以及后来撤围直接南下,就说明了战略支撑点并不一定都要攻克,绕开有时候也是可以的,但必须看到朱棣的行动是非常冒险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

靖难之役中,百战百胜的朱棣为何在济南城望而却步无功而返?

谁都有苦手,世界之大,万物相生又相克,打仗也逃脱规律,就看谁碰到谁?靖难之役,守城将领铁铉坐镇济南城,朱棣无弄如何也没想到自己的十几万大军竟然攻克不了一座济南城,恼火加怒火,当劝降再一次被拒绝后,朱棣向四方发布文书,调集大炮,猛烈的轰击济南城。就在济南城快要守不住时,铁铉拿出了大批朱元璋的神主灵牌和画像,分置于垛口之上!攻城的燕军都惊傻了!他们哪见过这样守城的“无赖”,即使心中恼怒不已,他们也不敢再继续攻城,生怕损坏朱元璋的灵牌。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国战  三十六计  城池  走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