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称帝之后,成了一国皇帝,却为何不给关羽张飞封王?

刘备称帝之后,成了一国皇帝,却为何不给关羽张飞封王

封爵不封王,刘备对于这同甘共苦的两兄弟,始终没有忘记祖训,但与此同时,他也是出于大局考虑。虽然能用封王解决的的问题,必将产生更大的麻烦与信任危机,毕竟当时还不是居功自傲,封王称霸的时候,为何这样说,且听我一一道来!刘备与张飞关羽的交情,是我国古代史上为人称颂的兄弟情义,兄弟三人也一起打拼下大半个江山,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没有深究历史的绝大多数人仅仅还将思维停留在《三国演义》中,三人并非同胞兄弟,但却情同手足,着实让人羡慕,三人桃园结义的佳话其实是有史以来,存在很大误解与狭隘偏见的。

之所以如此,就是我们绝不能否认小说与历史事实的差距,人心隔肚皮,当没有利益关系涉及,三人确实能够做到同甘共苦,但是也并非绝对,时间会让友情贬值,同样也会让友情升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实已经言过其实。为了顾全大局,牺牲兄弟情义也是常有的事,何况我们要知道,涉及的是政治权力,亲兄弟、亲父子都会反目成仇,何况是异姓兄弟。

三人能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就是最大的幸福,并不是封王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不封王还好,要是封王将会产生蝴蝶效应。首先当时刘备称帝,并不足够支撑他为兄弟封王。登基称帝只是确定其政治主导地位,当时并未实现天下大一统,也并不是该论功行赏的时候,时局未稳就盲目封王,难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提前封王,也极易造成将领和下属产生懈怠,积极性很难提升,将大大提升将来作战失利的可能新性。

其次当时封王,也面临着极大的舆论压力对于封王这回事儿,属实要慎重,毕竟论功行赏没毛病,但是如果不能准确揣测人心,就极易造成误会,很难做到公平共正,这也是刘备不敢轻易封王的重要原因。其实封张飞和关羽为王也未尝不可,但是要妥善处理其他将领的功劳,就不见得一朝一夕就能轻易解决,太过草率必将遭人口舌。凡事都由刘备决策,反而降低了决策成本,独裁是当时最好的团结方式。

最终刘备不敢如此,是因为有前车之鉴还记得当年称帝的刘邦吗?他作为汉高祖,自然也有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异姓将领,大约在公元前185年,刘邦亲自立下白马之盟约,就是为了解决异姓王的问题,当然也有防止吕后干政的意思。总之当时对于异姓王的封杀排挤,相当厉害。刚开始确实问题较少,但是日久见人心,诸侯王很难再服从刘邦管制,时常会有造反的嫌疑,为了警醒诸侯王,还特地召集群臣,拉来白马,将其杀之。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祖训。刘备一直以来都有作为正统汉室的优越感,自然对于先祖教训不敢轻易淡忘,兄弟情义一旦涉及政治纠纷,就不见得有那么纯正了,直接关乎利益大小。刘备自然不敢轻易试探人心,自然也不想拿兄弟情义开玩笑,倘若不出问题还好,一旦出现问题,反目成仇,就不是能轻易解决的了。(刘备画像)何况刘备的识人用人之术了得,当初和张飞、关羽结拜,自然有出于自己的考虑。

刘备称帝后为何不设大将军?是留给关羽的吗?你怎么看?

不是给关羽留的。刘备称帝时,关羽已死。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关羽兵败被杀,不到两年后的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所以刘备的大将军之位不是给关羽所留。关羽不死,会不会是大将军呢?我认为如果关羽不死,极有可能会成为大将军。关羽很早就跟随刘备,与刘备亲如兄弟,对刘备极其忠心。曹操待关羽甚厚,财富众多而不能动其心,可见关羽是多么的忠心。

刘备也十分看重关羽的领军能力,刘备但凡需要分兵,那么基本上就是刘备率领一支军队,关羽率领一支军队。在徐州时,刘备守小沛,关羽则守下邳;到了后来,刘备攻打益州,关羽镇守荆州。所以刘备对关羽十分信任也很认可关羽的能力。刘备军的水师也是关羽一手训练出来的。关羽忠心,勇猛,有领导能力又体恤士卒,带兵有方略,所以如果关羽不死,极有可能是大将军。

那么,刘备称帝后为什么不设大将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无人可担任此职要想担任大将军一职,既要忠心,还要懂得排兵布阵,据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纵观刘备集团,有三个人有一定资格入围候选人,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无法担任大将军一职。诸葛亮,张飞,法正。先说诸葛亮,刘备称帝后,以诸葛亮为丞相。虽说诸葛亮带兵打仗很有方略,但刘备更多的是看着他的治国才能。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汉献帝  关羽  刘备  投奔  不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