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追凶》的播出大受好评,版权远销海外,结局留下悬念,让很多人日思夜想着第二部的上线。本来姊妹篇《重生》借着这个好机会,应该有很好的发挥,但是万万没想到,表现得这么掉线,这就导致很多观众不禁对《白夜追凶2》的质量捏一把汗。电影电视中,已经有了好几个版本的胡八一,最受观众认可的当属陈坤版本。胡八一这个角色凭借半本家传书闯天下,嘴皮子油滑,痞气里带些正气,为了这个角色,中年发福的潘老师可以说是努力减肥,力求外形上贴合,至于演技方面,现在的潘粤明可没有人质疑,就算做不到完美还原,他也能做到保证观众不出戏。

不过,这次挑选的胖子王凯旋,就太贴合观众的胃口了!作为盗墓铁三角中,很容易被大众忽视的那一角,王凯旋虽然其貌不扬,还身材有限,但是不得不说,原著小说里,经常就是王凯旋那突然一脚发现惊天大墓。这部网剧里,由《武林外传》的李大嘴,演员姜超饰演王胖子,是不是有一种光说名字,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画面感。比起同福客栈其他的老几位,很久没有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姜超,大家估计都叫不起来演员本人的名字。

李大嘴好吃懒做胆小怕事,有贼心没贼胆的喜剧形象还深深的烙印在观众的脑海里,此次出演王胖子一角,可以说,姜超都不用刻意塑造人物,自然而然就流露出逗哏气质。不过,说一千道一万,盗墓剧,最关键的还是在盗墓上,对于道具背景和细节的把控,才是重中之重。自从资本方发现了盗墓题材的这块香饽饽,《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就被拿来无数次的翻拍,然后一次次的让人大受所望,观众连个假粽子都看不见,更不要说瞧见个什么震撼人眼球的东西。

为什么《鬼吹灯》,《盗墓笔记》的作者可以知道这么多的盗墓知识?

首先明确一下,作者能写出这些作品,确实对于盗墓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要说作者必然知晓很多盗墓知识,那应该是被“迷惑”了。而能达到以假乱真迷惑读者的效果,则是每个优秀作家都梦寐以求的境界。主要聊聊《鬼吹灯》中天下霸唱是怎么做的,因为确实写的太好。能让无数读者包括我本人在上学时读的手不释卷,觉得写这东西的家伙肯定是盗墓贼出身,不然怎能知道的这么清楚?!实际上呢,后来看到《鬼吹灯·后记》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书中不少看起来无比逼真的内容属于完全虚构,包括:1、盗墓江湖中的五大门派,发丘、摸金、卸岭、搬山、观山,除了摸金校尉仅在三国时期存在了很短一段时间之外,其余四派均为作者顺嘴编出来的。

2、摸金校尉戴的摸金符属于完全虚构物品。3、一切关于摸金校尉行事的行规,包括墓室东南角点蜡烛,鸡鸣灯灭不摸金等等,均属虚构。4、粽子的说法纯属虚构,在《鬼吹灯》前从没有人这么叫过,作者表示如果乐意当时可以起馒头、饺子之类的名字都可以。……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以说盗墓小说中最核心的所谓“盗墓知识”恰恰绝大多数都是虚构的。

从不少抓获真实盗墓贼的新闻采访就可以看到,这些正儿八经的从业者,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技术含量更低,对他们来说盗墓就是简单粗暴挖坑拿东西,整个过程造成的文物损坏非常惊人,真写出来怕是也简单乏味的无人问津,这也就有了虚构的必要性。那么就牵扯到一个问题,都是虚构内容,怎么还能让读者读起来真实感满满,产生作者如何知道如此多盗墓知识,顺带甚至能联想到作者曾经干过这一行的错觉呢?《鹿鼎记》中金庸先生借韦小宝之口说出了撒谎的至高境界,私以为这也是文学创作的精髓法门,那就是十句话中九句都是真的,只在关键的那一句上掺假,让人真假莫辨。

同理小说《鬼吹灯》中为了营造这种真实感着实费了很多功夫。譬如用真实的地方、建筑、事物做为原型,来营造那所谓的“九句真话”,举几个例子来看。1、《精绝古城》中反复提到的扎格拉玛山,书中是这样形容的:安力满也想起听人说起过,黑沙漠腹地,有一红一白两座扎格拉玛神山,传说是埋葬着先圣的两座神山。——《鬼吹灯·精绝古城》而实际上这座山用的是位于新疆墨玉县的麻扎塔格山作为原型,这座山位于墨玉县境内的和田河下游西岸,呈东西向横卧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被和田河拦头截断。

由下第三系的红色泥岩、石膏和灰岩组成为白山,由上第三系的棕红色砂岩、泥岩构成为红山,两山形似卧龙饮水,故又称为红白山。2、《黄皮子坟》中的日本秘密研究基地,闯关设定上有《生化危机》的影子,但是布景方面则是作者亲自参观过此类日军侵华遗址,小说中恐怖的场景来源于真实历史。3、《龙岭迷窟》中“能卖个做梦都能笑醒好价钱的闻香玉”,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上过中央台的节目,不得不说霸唱这个细节找的是真好,故事发生地就在陕西的山沟里,而闻香玉也仅在此地出产过。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鬼吹灯  原版  粽子  解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