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璟先是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坚决不接受朱棣给予的官职,再是他也从不称朱棣为“圣上”,而是依然称他为“殿下”,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认朱棣的皇位。此外,在一次召见时,刘璟更是直言不讳的与朱棣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因此当时的朱棣是震怒不已,不过此时朱棣还是没想要杀他,只是将他关进牢中。

被又老又丑的女领导动手动脚,该怎么处理?

性骚扰怎么处理?其实你心知肚明,就看你愿不愿意。留下来如果你想借领导权力上位,那就攀附,不仅不反抗,还是主动迎合,这是一种选择。好处就是,你有可能借由她的职权更进一步。我曾在的公司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男下属和女上级勾搭,狼狈为奸,最后男员工借由女领导资源一步步成为分公司总经理。当然仅仅是有可能,一切都说不准,虽然我瞧不起这样的行为,但选择在人,这是一条路。

离开离开很明确了,最极端的手段你可以报警。其次你可以搜集证据,在互联网上揭发她,让她声名狼藉,最后可能还会被公司处理。安稳的手段就是离开,我不喜欢你,也不想追究了。不管怎么选,如果你不愿接受,大概率肯定是离开。不是说你不能待下去,而是就算你和她摊牌了,她肯定会有所忌恨,你在这家公司有个领导忌恨你,肯定谈不上有前途,不如离开。

一大才子解缙为什么会锒铛入狱,最终惨死?

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实现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想,是大多数读书人的出路。然而官场是个大染缸,空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不足以实现心中理想的。虽说政治是大多数人的事情,但这些人并不适合政治。平面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在政治上似乎不是,没搞清楚这个,恐怕难得善终。明朝大才子解缙,似乎也是这么一位。

少年得志解缙祖上曾是唐天宝年间的进士,官至蕲州县令(今湖北蕲春),因历代战乱,多次迁徙,至解缙曾祖父才定居在江西吉安太平山。到了其父解开,是国子监进修,其母也是书香门第之后,良好基因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年仅14岁的解缙,经县令出题主考,以“之乎也者矣焉哉,安排七字做秀才”,当场被录取为庠生(官办学校学生),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一举中得解元,成为了江西头名的举人。

次年参加南京会试,解缙文采飞扬,受到主考官刘三吾的好评,向皇帝建议为状元人选。后因对策言论过高,有点不切实际,殿试后位列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一甲第七,为太祖朱元璋看中。太祖曾推心置腹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是说道理上是君臣,情感上是父子,要解缙和盘托出。致仕八年 受到鼓舞的解缙,上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万言书:痛斥法令更改频繁,导致百姓疑惑;监察机构纲纪不严,不能激励清流,提倡风采;官场风气不正,想要有作为的羞于同朝为官。

但其并未将矛头指向太祖朱元璋,将问题指向了底下的大臣。之后又进呈“太平十策”,批评太祖分封皇子为藩王的做法,说“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厉长刘濞之虞”,极有可能是汉朝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的翻版。李善长死后,解缙又代为写了《论韩国公冤事状》为其鸣冤:善长胡乃身见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凡为此者,必有深仇激变,大不得已,父子之间或至相挟以求脱祸。

今善长之子祺备陛下骨肉亲,无纤芥嫌,何苦而忽为此。臣恐天下闻之,谓功如善长且如此,四方因之解体也。今善长已死,言之无益,所愿陛下作戒将来耳。用胡、李的年纪以及李善长与朱元璋的姻亲关系,说明胡、李二人没有谋反的理由,婉转批评朱元璋杀功臣,委婉地要其以此为鉴。虽然不知道朱元璋出于什么心理,对解缙说出的“当知无不言”。

可以肯定的是多次的犀利言辞,带来的负面情绪不是那么快,可以平复的,但太祖怜惜解缙的才干,并没有“惯性”地干掉,而是对其说:回去尽心于古人,十年以后再来大用,还不晚。成祖起用解缙恃才傲物,愤世嫉俗,得罪了很多人。八年后,太祖朱元璋去世,就被人找个借口贬到了边远的河州地区(甘肃兰州)担任卫吏,实在是受不了边关之苦,写信告知董伦:不耐寒暑,复多疾病。

在时任礼部侍郎的董伦帮助下,解缙才调回南京。可见大才子“吃了一堑”,有了一点点变化。靖难之役后,成祖朱棣首先得在宣传上做文章,以显示自己得位的正统性,将执笔编写《太祖实录》,如实记录燕王谋反的叶惠仲,下狱并族诛。换上大才子做总编,如此今天的《太祖实录》中建文帝一朝,四年的历史荡然无存,便是解缙的杰作。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将星  特典  泥趣  漫画  献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