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朱棣也如其父一样,以唐太宗、苻坚自诩,号召底下大臣要像王猛、魏征,敢于直言不讳,来了一出纳谏的好戏,说:敢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难得,敢为者强于己,敢言者强于君,所以王魏(王猛、魏征)之风世不多见。若使进言者无所畏,听者无所忤,天下何患不治?拿出大臣名单,要解缙品评。如此,大才子责无旁贷,将当朝大臣点评了一遍,如:户部尚书夏原吉的评语:有德有量,不远小人;吏部尚书蹇义的评语:其资重厚,中无定见;刑部尚书的评语:可谓君子,颇短于才。

前半句都是夸人,后半句分别说与小人混在一起、没主见、才疏学浅。给堂堂的国家六部长官这样评语,真不知道天高地厚。如此还不尽兴,又将太子身边的尹昌隆、王如玉等人,如是者二。表面上是君子的光明磊落,实则犯了大忌,岂不闻刘伯温当年点评杨宪等人,受到胡惟庸的报复?实在是书生意气未脱。卷入夺储朱棣夺取政权后,面临立储,一直摇摆不定。

一边是素有贤名,文官拥戴的长子朱高炽;一边屡立战功,在武将中颇有威望的次子朱高煦。于是私下征询解缙的意见。大才子很坦诚:世子忠敬仁孝,天下莫不闻,守成令主也,且夺长为乱道。是说天下人都知道朱高炽,仁义孝顺,不立长对朝廷不利。朱棣犹豫之时,解缙抓住朱棣的心理,补了一句:好圣孙。使得朱棣终于下了决心立朱高炽。

这也令朱高煦怀恨在心,加上解缙出于“天下为公”,有点口无遮拦,得罪了不少人。两股势力汇流,不断向朱棣进谗。先是立太子后,朱棣仍放不下对次子的喜爱,作为补偿,准其礼仪待遇超过太子,解缙认为这是争端的开始,但朱棣认为是离间父子感情。之后在出兵安南一事上,解缙又唱反调,渐渐失去了朱棣的信任。1408年,朱棣赏赐黄淮等五人钞罗衣,唯独没赏解缙。

朱高煦见此,又来落井下石,不仅诬告泄露宫廷秘密,而且揭发阅卷不公。大才子再次贬官边关,任广西参议。三年后回京述职,又不懂避嫌,仍以“天下为己任”,在朱棣远征蒙古之时,觐见太子。抓住把柄的朱高煦,将情况告知成祖。这次解缙没有那么幸运,朱棣将其关进了锦衣卫诏狱。五年后,朱棣看了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呈送的囚犯名单:缙犹在耶?(解缙还活着?)如此,心领神会的纪纲将解缙灌醉,埋在雪中,大才子就这样活活冻死。

呜呼~后记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狂派”一直被人敬仰,是一种态度。即便造成了“以身殉道”,那也只是示范作用,后期效果如何尚不明晰。 或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狷派”,是另外一种选择。

廖化成为先锋是因为“蜀中无大将”吗?你怎么看?

廖化表示挺冤的,啥时候做过先锋了,而且虽然蜀汉后期人才匮乏,不过廖化也是一个人才,和名将张翼并列,多次击败过魏军。廖化是襄阳人,开始不过是关羽手下一个主簿,关羽兵败以后他也被吴军俘获,不过他挺忠心,为了逃回蜀汉于是诈死,“时人谓为信然”,然后他找了个机会带着自己母亲逃回了益州。应该说廖化还是有勇有谋,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自己跑回来,还能带上老母,可以说不简单了。

对于这么忠心的人,刘备自然也是委以重任,廖化一回来就被封为宜都太守,从主簿到太守,也是一次大的飞跃。此后在蜀汉廖化一路高升,最后官至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廖化的一路高升和他是荆州出身有一定关系,但是他自身能力也很出色,虽然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不过在有限的记载里可以发现连魏国名将郭淮都在他手下吃亏。

《魏书》:(延熙元年)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淮上书:"赟、奕等分兵夹山东西,围落贼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势恶离。"促诏淮敕奕诸别营非要处者,还令据便地。诏敕未到,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郭淮派人王赟、游奕两人夹击廖化,结果被廖化抓住机会各个击破,游奕大败,王赟中箭而死,郭淮吃了一个大亏。

直到嘉平二年,郭淮才击败廖化,终于找回一次场子。在魏国后期,郭淮也是有数的名将,能和他互有胜败,再考虑魏军国力占优,廖化也算是很不错的表现了。所以从能力上来说,廖化的表现可圈可点,在《华阳国志》里将他和王平、句扶、张翼等人并列,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来形容缺乏人才,对于廖化来说未免有些不公平。。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确有其根据吗?你怎么看?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不能机械地认为‘有奉孝,无诸葛’。而是说郭嘉与孔明的才能相得益彰,年少才华横溢,遇事有远见,如‘十胜十败’之说,《隆中对》等。只是二人生不逢时,英年早逝!倘若二人生于同一个年代,恐怕后汉三国要改写不少篇章。因此,‘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应该理解为‘郭嘉走了,才有机会体现诸葛亮的才华;如果二人同一年代,恐怕连说书人都难以表达!’。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将星  特典  泥趣  漫画  献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