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年晋国就讨伐了齐国,这就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春秋时期,晋的势力最大,这与晋削弱公族,依靠卿族的政策有关。公族,就是诸侯的兄弟及其后人,即诸公子,他们都是诸侯的家里人,按长幼尊卑可能继承诸侯的位置。卿就是诸侯的奴才,帮诸侯办事的人,卿发誓效忠于诸侯,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卿族,就是卿及其子弟。

葵丘会盟第一条“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就是嫡子,诸侯选择继承人,以尊卑长幼为原则——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讲的就是不要因为宠爱女人、宠爱小老婆,废掉本当立的嫡长子而改立幼子或庶子为继承人。这是农业社会保证继承人顺利交接,不出乱子的宝贵经验。反面的经验也大多与此有关,比如晋的大宗、小宗之争。

左传桓公二年,晋穆侯在條之役时得长子,命名为仇,根据《竹书纪年》,“王师及晋穆侯伐條戎、奔戎,王师败逋”,败逋就是败逃,跟随王师出征的晋军想必也一起败逃。打了败仗的晋侯当然不爽,碰巧这时儿子出生,于是便命名为仇。仇的弟弟叫成师,这是因为晋侯在千亩之战中打了胜仗。晋世家中说“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师。

”“仇”是个苦大仇深的名字,“成师”则前程远大,现在小儿子的名字比大儿子的名字尊贵,这可种下了祸根。在古人眼里,名字不仅仅是名字,它和义相关,“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现在尊者有贱名,卑者有贵名,那就是“易则生乱”,难道弟弟要篡夺兄长的位置吗,“始兆乱矣。兄其替乎!”。

上面这些话是晋大夫师服说的,他认为国家巩固的根本是“本大而末小”,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采邑于卿大夫,卿的儿子们是侧室,侧室是官名,由卿的群子担当,大夫的子弟充当贰宗,贰宗也是官名,士的子弟则是隶役。再往下是庶人、工商,这些人就不再分尊卑了,但有远近亲疏。师服认为把这套尊卑、等级关系理顺,就会使“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师服认为,晋现在本弱末强,肯定不能长久。后来成师被仇(文侯)的儿子(昭侯)封在曲沃,号为桓叔,栾宾辅佐他,桓叔好德,士人纷纷前往曲沃投靠。曲沃是个比晋都“冀”还大的城邑,从桓叔起曲沃小宗就积极谋取晋地。在经过桓叔、庄伯两代努力后,终于到第三代曲沃武公时取得了成功。晋世家中说,“晋(缗)侯二十八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王。

”于是,周王命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至此小宗正式取代大宗。从桓叔封于曲沃到其孙武公取大宗而代之,过了67年。周天子由支持大宗打小宗到最后不得不承认曲沃武公取而代之,是违反周礼的。礼崩乐坏,这还仅仅是开了个头,春秋时,霸主取代了天子,诸侯朝见天子越来越少,“雅”和“颂”渐渐不用了,不得不承认的篡乱诸侯越来越多,礼乐不再那么神圣庄严了。

但此时周天子派到各诸侯国的史官们还在写史,记录各国发生的事,这些事其实也无外乎“礼乐征伐”方面的事,所以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曲沃武公作了晋君就是晋武公,过了两年武公死,他的儿子诡诸做了晋公就是晋献公。献公吸取历史经验,致力于削弱公族。晋国公族出自桓叔的后代称为桓族,出自庄伯的后代称为庄族,献公时,桓族和庄族的势力都很大。

晋公采纳大夫士蒍的计策,按部就班,分三批杀尽群公子。晋献公是个有为的国君,兼并了不少小国。但他在晚年宠爱上了美女骊姬,左传中的女子几乎都是害人精,刚才提到的齐侯之母偷窥晋卿,看就看吧,还不分场合乱笑,结果给国家惹来了战火兵灾。现在这位骊姬得了国君的宠爱,就想办法要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碰巧献公身边有两个嬖臣,所谓嬖就是受宠爱的意思,这两个男宠的名字中正好都带五,人称“二五”。

骊姬让二五对献公说:曲沃是君主的宗邑,蒲城和屈城是君主的边疆。必须派得力的人去镇守,如果让太子申生驻守曲沃,公子重耳守蒲城,公子夷吾守屈城那就好了。献公对二五的话言听计从,让申生、重耳、夷吾兄弟几个都离开都城,只留下骊姬的儿子奚齐和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留在身边。古时候的女子很开放,骊姬和献公的宠优,名字叫施的有一腿,优施教给骊姬如何害太子申生。

 2/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斩六将  唐三  通关  过关  第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