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这一评价,网络上有二种观点:其一就是题主的,认为陈寿抺黑姜维,把姜维贬得一钱不值,从死里批判姜维。可以看出,姜维在北伐取得了一些胜利,蜀国国力有限,朝廷对姜维的策略持保留态度,后勤不给力,姜维往往是取得一些胜利后后力不济,只能退兵。在《三国志姜维传》结尾总结,对姜维的评价是: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姜维是在诸葛亮一出祁山时设计令其"不得已"而降蜀的,那么为什么姜维终其一生誓死效忠于蜀汉、攻打从前的母国魏国?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四点。

为什么姜维坚持北伐?

如果没有姜维北伐,蜀国可能早就亡国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是诸葛亮“出师表”的原话,虽说正史记载没有“六出祁山”,但诸葛亮数次北伐也是历史事实,姜维是诸葛亮的学生,师徒二人北伐的原因是一脉相承的。(1)蜀国国力弱,如果不能主动出击抢占先机,被动挨打,只会灭国。比起占据中原大地的曹魏,以及占据江左富庶之地的孙家,蜀汉的地理位置最差,本来还有一块不错的土地—荆州,但是被孙家抢走了,只能凭借西川的地理优势防守。

喜欢看足球比赛的同学们都知道:面对强劲的对手,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防守摆大巴,这样做有几个好处:首先不至于输的太惨,尤其是对于联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输一场没什么,但是输的太多太惨影响士气,这种情况下要立足防守,徐图后进,能偷偷一个,不行就扎紧篱笆。但不要忘记,这是联赛,如果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淘汰赛,由于地理位置处于劣势,先天处于0:1的状态,还想着摆大巴,扎篱笆,那就是等死。

例如:公元244年,曹爽率十数万大军,经骆谷(今陕西西安境内)进攻汉中(今陕西汉中),这次战役算做北伐有些勉强,但也可以看出,即使你不北伐,人家也会来打你的。要想赢,要想翻盘,就的豁出去,以攻代守,置之死地而后生。姜维正是基于这种前提,所以继承师傅的遗志,不断北伐!(2)北伐可以转移解决生存问题。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为蜀国公认的接班人,但不是最有权势的人,先是有费祎掣肘,后有黄浩谗言,如果长期做个太平将军呆在成都,迟早性命不保,所以姜维需要用不断的军事行动来证明自身的必要性。

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姜维做出了一些出发点不单纯的北伐决策,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姜维究竟北伐了多少次,历史是有争议的,但总体来说,胜多负少,对于延缓蜀国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姜维也看到了一些机会,但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没有成功。例如:公元246年,魏国边境地带众多羌族首领叛乱,姜维率兵前往响应,随后魏军平灭了其中一部分羌族首领,姜维撤退。

公元253年,姜维响应诸葛恪北伐,与孙吴两家携手,分进合击,一东一西攻打曹魏。行军至洛门(今甘肃天水境内)时,姜维军粮草耗尽,不等进一步交战,主动撤兵退还。公元255年,司马师暴亡,司马昭尚未完全继承司马师权力,姜维趁机北伐,斩敌过万。可以看出,姜维在北伐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蜀国国力有限,朝廷对姜维的策略持保留态度,后勤不给力,姜维往往是取得一些胜利后后力不济,只能退兵。

姜维为什么撑不住蜀汉?

那么我们反问一句,姜维凭什么掌控蜀汉?诸葛亮能够掌控蜀汉第一是资历够深刘备病逝时,一同创业的心腹重臣,关张先后离世,糜氏兄弟原本早已边缘化,加上糜芳叛变投降东吴,更是抬不起头。赵云一直唯诸葛亮马首是瞻。可以说,赵云和诸葛亮是硕果仅存的创业元老。资格够老。第二是功劳够大刘备夺荆州取益州占汉中,称王称帝,诸葛亮居功至伟,堪称第一功臣。

第三是君王信任刘备对诸葛亮绝对信任,将整个国家托付给他。刘禅也对他信任有加。第四是智计绝伦诸葛亮的才华智慧,冠绝天下。第五诸葛亮根基深厚诸葛亮的身后,站着整个荆州集团。这些人,跟随刘备诸葛亮来到益州,掌控着蜀汉的各个要害关节。第六是道德高尚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如镜,廉如水,忠信爱民。

 1/5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姜维  水火不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