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没有暗通蜀汉的姜维只能带着一行人无奈投降诸葛亮。投降诸葛亮不久,马谡败于街亭,诸葛亮只能带着凉州数千民众退回至汉中,姜维就此和母亲分别,再没机会尽孝。二、作为一个俘虏,姜维是失败的,但谁也没想到姜维会因此得福。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在229年,姜维以俘虏之身被诸葛亮纳入丞相府,封奉车都尉,当阳亭侯,不久,又升任为征西将军,来了一个华丽转身。

三、合理的解释是这样的。马谡本来是诸葛亮的重点培养对象,但失街亭被斩杀,诸葛亮需要再物色人选。而姜维虽然身为俘虏,但也是个军官,诸葛亮肯定和姜维有过交谈。在交谈中诸葛亮发现这个小伙子可不是个一般人才,而且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政治理想。于是在给蒋琬的书信中写到“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已经把他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四、事后看,姜维投降是无奈,他也不敢相信日后会有这么好的前程。如果他一直在曹魏当差,即便他才华出众,也很难出人头地。而到了蜀汉后,他这匹千里马遇到了伯乐,并且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他以忠心报答知遇之恩,最终以死殉国,成就了美名。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话请右上角关注、点赞支持,谢谢!。

魏将姜维和王平投降蜀汉后为什么那么忠心?

这个可以通过对比二人投汉前后的经历来找出答案。1.先说王平,王平开始只是曹操势力中的一个小官,最初是随少数民族首领一起归附的曹操可见并非曹操心腹,自然也不会受到重用。王平在曹操阵营当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战,是作为徐晃的副将参加汉中战役中的汉水之战,徐晃不听王平建议,背水扎营,结果败给了赵云黄忠,可是徐晃反过头来让王平承担失败的责任,最后王平被逼无奈,投降了刘备军,可以说王平的投降是没有心理负担的。

王平到了蜀汉后,在街亭之战中,由于在战役中提出了正确的建议,并且在撤退时,亲自断后,收容溃兵,降低了损失,得到了诸葛亮的赞赏,得以统帅马谡的旧部,王平本人平生谨慎,虽不通文墨,但在行军作战方面很有心得,深得丞相诸葛亮的信赖,故委以重任。所以王平能够忠心耿耿的在蜀汉做事,最后做到了镇北大将军,安汉侯,并于兴势之战中在汉中击败了曹爽的进犯,维护了蜀汉边疆的稳定。

2.再说姜维,姜维虽然在曹魏当中官职也不大,但与王平不同的是,他在本郡的名声甚好,也很受当地太守的信赖,所以收服姜维,诸葛亮是费了一番周折,最后也是大势所趋,姜维被迫投降,可以说姜维的投降与王平是不同的,他是被迫的,可是投降之后,即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统帅蜀汉精锐之一的虎步军,在诸葛亮北伐中,姜维一直在诸葛亮的中军参与战役谋划,对蜀汉的历次战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一直是蜀汉军队中的重要统帅,后接替费祎主持军政,做到了大将军,平襄侯,继续北伐,成为了蜀汉举足轻重的人物。

可以说二人在进入蜀汉阵营中,颇受信任,最终被委以重任,是二人能对蜀汉忠心耿耿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三国当中,曹魏立国,靠的是天时,受汉帝禅让,也靠它在三国当中实力最强。而蜀汉立国,主要靠的是继承汉室的名义,可以说,兴盛了四百年的汉朝在三国初期,还是很受人怀念的,所以诸葛亮能够以兴复汉室的名义六出祁山,姜维更是前后主持了多次北伐,可以说兴复汉室,颇得人心,这也是二人对蜀汉忠心耿耿的重要原因。

《三国志》为何极力贬低姜维?姜维的实力究竟如何

纵观《三国志》,对姜维并没有贬低,反而是抬高他了。在《三国志姜维传》结尾总结,对姜维的评价是: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这个评价是对姜维的客观评价。而在《三国志》中,把姜维和蒋琬、费祎合传,也是认为姜维是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体现。

说姜维粗有文武,这是大家公认的评价。姜维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曾经受到诸葛亮的赞赏。但是,我们可以看看诸葛亮对他的定位,“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只是把他定位于李邵、马良之上而已,并没有把他当做特别出类拔萃的人才。至于蜀汉内部的人员的评价,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姜维  水火不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