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年间张若驴编撰的地方志《滇云纪略》对七擒孟获的事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叙且考证了七擒孟获的地点。至于《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应该是参考来源自《汉晋春秋》。著名地理文献《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的事迹。

如果诸葛亮跟了曹操会怎样

首先,我们根据后来历史记载中的诸葛亮的性格和志向来看,诸葛亮是不会追随曹操的。诸葛亮当时的理想是找一“刘氏后裔”的“英主”(如光武帝刘秀这样的),辅佐其兴复汉室朝廷,这也是当上大部分“士子”的想法!而已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恶名”,诸葛亮是不会去投靠曹操的。所以,这个问题不成立,“全剧终”!玩笑归玩笑,但诸葛亮追随曹操的可能真的是特别小!而且对于当时“人才济济”的曹操来说多一个在当时“名声不显”的诸葛亮还真并妹什么用。

那我们就先假设诸葛亮没跟随刘备好了。首先,在早期没有诸葛亮辅佐的刘备肯定是”玩儿完“的节奏!(兵不满五千,将不过三——还得算上自己,谋士一个也无——唯一一个徐庶还被曹操“诳”走了)。所以,作为一个“三无资质”的“烂作坊”,无疑,刘备会最先“出局”刘备接下来,在决定命运的赤壁之战中,“曹、孙”胜负的概率应该是“五五开”吧!根据历史的走向,孙权的胜率还大些!孙权刘备对赤壁之战的影响真不大,赤壁之战发生时,刘备手下大概有两千士兵,而其还并未参加正面作战,只是在曹操被“火烧连营”打的大败而逃后,“乘机”刷了一下存在感而已!还有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也没有啥作用,什么“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啊,都没有发生过,都是罗贯中为了将诸葛亮“神话”而虚构的!尤其是“借东风”,明明就是周瑜根据当地的多年的气象总结得来的,这个策列也是周瑜设定的,整个战争都是周瑜指挥的。

除了最后“扫了下尾”,刘备集团好像当时在赤壁之战中没有什么作用!(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三国演义全书好像都是在美化“刘备一派”,对于“曹、吴”两家。。。。。。)按照这个思路捋下去,若赤壁之战孙权输了,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曹操占领江东,然后在接下来几年中横扫汉中、益州、凉州,,,,,,等。

一统天下。公元2xx年,受汉献帝禅让,登帝位,改国号为魏。全剧终。曹操若孙权胜,得荆州。因为没有刘备的牵制,两年后,曹操再次率兵来袭,吸收经验教训的曹操这次没有“重蹈覆辙”,轻取荆州,经过“惨烈大战”后最终占领江东(后面的请参照上一段)全剧终!(因为没有刘备一般的“皇室后裔”的身份,所以孙权不可能像刘备那样“轻易的”夺取益州。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阳明新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欢迎指导、讨论、关注。阳明新学认为:诸葛亮南征蛮部擒孟获是真的,但七擒七放的故事是演绎的。首先,我们来看诸葛亮这次南征在史书上的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没有提到七擒孟获的事情。“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与《三国志》同时代的史书东晋习凿齿撰写的《汉晋春秋》提到了七擒孟获的故事,当然习凿齿依然是以蜀汉为正统来撰写的。

著名地理文献《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的事迹。乾隆三十三年间成书的《通鉴辑览》对七擒孟获的事迹进行了否定,认为故事太过于儿戏。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韝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清朝嘉庆年间张若驴编撰的地方志《滇云纪略》对七擒孟获的事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叙且考证了七擒孟获的地点。阳明新学认为,《三国演义》本来就视蜀汉为正统,且成书晚于《三国志》。为了突出诸葛亮代表的汉室正统的仁德,已经突出诸葛亮的功绩,将一些事实加以夸大或编造一些事迹来神化,这是完全可能的。不要说古代,就连现代为了竖立典型,都编造了一些经不起考证推断事迹突出人物形象。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孟获  ol  七擒  无敌  诸葛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