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帮大都督,成天就知道手握兵权,丝毫不把主公孙权放在眼里,孙权心里当然很恼火。再加上这次吕蒙根本就不听话,孙权气到了极点。吕蒙是个带兵的,眼光当然没有孙权那么宏观,他看不到三国的全局,所以他才会一意孤行。可是孙权不会因为这个原因,就轻易饶过吕蒙。杀掉吕蒙以后,大都督这个职位的权力,就顺理成章回到了孙权手里。

这也是编剧老哥以孙权的口吻,想要告诉大家的,他第一次尝到了真正做主公的感觉。这场戏的漏洞在哪里呢?一、周瑜活着的时候,不是唯一的大都督。我们不管看新三国还是老三国,其实都会发现,东吴好像就周瑜说了算,他是水陆两栖部队的总司令?其实并不是这样,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只是东吴的左都督,另外还有一个资历很深的程普,是担任右都督的。

任何人一旦大权一把抓以后,一定会想着架空自己的主公。当年刘备托孤的时候,除了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了个李严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孙策在临终前,不可能所有军权都交给周瑜,江表虎臣那么多,能够胜任大都督的也不在少数。周瑜虽然跟孙策关系很要好,但是这不是只设立一个都督的原因。分左右都督,其实就是为了达到制衡的结果。

因为只有两人的权力相当,或者说周瑜的权力有掣肘的力量,那么孙权才能真正控制这两人。二、吕蒙是孙权的亲信,反倒跟周瑜没那么亲密。吕蒙最初并不是周瑜提拔上来的,而是孙权。吕蒙的姐夫邓当是孙策的部将,所以15岁左右的吕蒙,早年就跟着姐夫邓当一起,跟随孙策征战天下。孙策对吕蒙还是不错的,但是没有提拔之恩。吕蒙真正得到重视,那就是在孙策被刺杀以后。

当时孙权刚刚继位,前去巡视军营。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於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内殿。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蒙未死时,所得金宝诸赐尽付府藏,敕主者命绝之日皆上还,丧事务约。权闻之,益以悲感。---《三国志》孙权发现,吕蒙所带领的部队十分整齐有序,所以认为吕蒙治军有本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结下了缘分。孙权讨伐黄祖的时候,就带着吕蒙一起出征,因为战功,吕蒙被孙权提拔为平北都尉。孙权再次攻打江夏的时候,吕蒙作为前锋斩杀了陈就,立下了大功,于是孙权再次提拔吕蒙为横野中郎将。所以说在这之前,吕蒙一直都是孙权的亲信。他跟周瑜之间的关系,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孙权需要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力量,吕蒙就是最好的例子。

还有就是孙权劝学的故事也能证明这一点,吕蒙不喜欢读书,孙权想要培养他,所以多次告诫以后,吕蒙便开始发奋读书。下次见面的时候,吕蒙居然可以引经据典地说话了,孙权为此大赞: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总结:吕蒙死于疾病,别当成阴谋论来看。吕蒙的死在三国演义和新三国里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三国演义里,吕蒙是因为被关羽复仇,所以在酒宴上暴毙而亡。

你知道《三十六计》吗?知道多少计呢?

我知道有个非常有名的“三十六计”,是中国关于战略的经典著作,它适用于国家重大的政治抉择,也适合于具体的战术运用。但是具体都是那些计策我从没去找来看看统计一下,不知道三十六计具体都是什么计。尽管不看,因为它实在是运用广泛,电视剧、电影、小说、京剧、日常生活等等,时常都会看到听到36计的运用,像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指桑骂槐、打草惊蛇、混水摸鱼、瞒天过海、空城计、美人等,估计每个人都会说出几计。

现在我们国家不打仗,三十六计在军事上也就是练练兵,更多的计策运用大概是在大国博弈、国家策略中、在商业战场、人际往来上,而我们普通人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也随时是36计演练的战场。夫妻之间的斗智斗勇是可以用到很多计策的,最常用的大概就是“走为上”,惹不起、躲得起,以退为进避锋芒;“苦肉计”,吃些小苦博同情;“空城计”,理屈也要气势凌人掩心虚;“瞒天过海”,不伤感情的小小谎言解心宽;“以逸待劳”,静静的倾听唠叨,忍让一下又何妨;“美人计”,在顾盼涟涟之间生深情……且慢,我这么说下来,感觉这三十六计怎么这么适用于我们小民的家庭生活,似乎每一计都能找到存在的踪迹?运用之妙超乎想像啊!我一定要找来这本书看看,总结一下它在家庭中的妙用!。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宿命  三十六计  吕蒙  关羽  遗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