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的军事能力无疑是一流的,驻军细柳军令森严的记载已经人选课本,我们看看平定吴越王“胶西王、胶东王、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等等七王之乱的经过。.当时吴越王等七王势力很大“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杰;白头举事,吴王悉其士卒,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子等,皆发。

”凡二十余万人,合计其他七王共五十万人.而景帝只有十万人及七国反书闻,上乃拜中尉周亚夫为太尉,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周亚夫军灞上,准备将会兵荥阳,还是按照赵涉遮意见,走蓝田,出武关,抵达洛阳。最后使吏搜淆、渑间,果得吴伏兵。敌强我弱所以只能智取。太尉亚夫言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

”上许之。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吴攻梁急,梁数使使条侯求救,条侯不许;又使使诉条侯于上。上使告条侯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兵出淮泗口,绝吴、楚兵后,塞其饷道。吴粮绝卒饥,数挑战,终不出。条侯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

吴、楚士卒多饥死叛散,乃引而去。二月,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夜亡走,楚王戊自杀。这是“指挥若定”的真实案例。但是“上使告条侯救梁,亚夫不奉诏,”因为有事先的约定,而景帝没有按照既定方针办,是“上”违约,但是周亚夫不奉诏,留下了隐患。乙巳,太尉周亚夫为丞相。罢太尉官。前面说过,作为丞相, 周亚夫不是最佳选择,” 守节不逊”不利于调和鼎鼐,和稀泥的丞相职位.重要的是,他的父亲周勃“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

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功劳更大,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任丞相职位以后又几度罢弃,“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被廷尉审讯。

周亚夫没有接受这个历史教训。另外,按照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禄比丞相,去将军。就是说丞相和太尉级别是相同的,还有“司空,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没有必要更进一步啊。“莫到层楼最上层”经过几次进言以后,周亚夫在皇帝心里的地位已经危险,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至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来自于他的儿子,可谓“坑爹”。首先,父亲健在,为什么要买甲盾供祭祀?还要500副?为什么不能在父亲生前供其享受?为什么买甲盾还要到“工官尚方”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秦置,属少府。汉末分中、左、右三尚方。那里买?怕皇帝不知道?为什么让运输农民工很辛苦?还要拖欠人家工资?没有必要,完全没有必要。

这样看,周亚夫治家的成绩不如郭子仪了。他父亲绛候周勃下狱后,还能遇到帮助出主意的狱吏,还有公主儿媳妇可以请托。周亚夫的到的廷尉则水锻炼周纳,欲置人于死地,提出思想犯的方法”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岳飞罢官后,巡视坚固的镇江城防,说不仅要防守,更加要向北方进攻。

汉景帝手下有周亚夫为什么不让他打匈奴,而是一再忍让?

打仗需要很多条件,并不是有个好将领就可以的。孙子兵法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后面又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周亚夫之死是汉景帝为刘彻拔刺吗?还是周亚夫太狂妄了呢?

两者可能都有吧!古人云:"无情最是帝王家"有一定道理。周亚夫做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臣周勃次子,在诛吕兴汉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声名甚至高于其父之上。刘邦去世,吕后篡政,吕氏兄弟皆封王,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周勃等旧臣坦露左胸夺得兵权,诛诸吕迎来了一位新君一一汉文帝刘恒。也是汉文景之治的开创者。周亚夫死于公元前143年,而汉文帝死于公元前157年,二人应无关联。

 6/9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裴松之  雄师  周亚夫  三国志  天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