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是周亚夫刚担任丞相时发生的,当时,由于周亚夫功勋颇大,在前任丞相陶青因病辞官后,周亚夫被汉景帝加封为丞相,并且,一度十分倚重周亚夫。挑来挑去,这就挑中了周亚夫,由此,周亚夫子承父业,被封为条候。从这件事看,周亚夫是那个周亚夫,但景帝到底是帝王,深谙帝王之术。

孝景帝为何执意要杀周亚夫?

孝景帝是贤明仁德的帝王,周亚夫是忠诚干练的将相。本该是君臣和谐,相得益彰,却弄成了景帝非要杀掉周亚夫不可的结局。这是封建制度下,皇权与相权,这一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所致。纵观周亚夫一生,做了两件辉煌的大事:一是驻军细柳营,严于治军,威震匈奴,保障了国都和边防的安全;二是指挥平定了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维护了中央集权统一、稳固的政治秩序。

周亚夫由此得到汉景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但由于周亚夫过于耿直,缺乏政治策略,逐渐被景帝疏远,最后落得个悲剧的结局。依据相关的史料,具体分析一下这个事件。其一,景帝要废掉太子刘荣,周亚夫坚决反对,导致景帝对他开始疏远。“废长立幼",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更是关系国运的大事。作为丞相,百官之首的周亚夫,仗义直言,没有丝毫过错。

反倒是阿谀逢迎,只看帝王眼色行事,才是国家、朝廷的灾难。但从废掉刘荣,改立刘彻来看,景帝还是很英明的。毕竟刘彻也就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堪称千古一帝,不仅成就了汉室,而且成就了大汉民族的辉煌兴盛。如果听从周亚夫的谏言,刘荣继承了帝位,中华历史还会有强汉盛唐吗?这个不好说,但起码选择汉武帝没有大错。其二,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景帝不愿意,推辞说与大臣商量。

周亚夫以高祖刘邦与大臣们”白马立誓“进言:不刘姓不能封王,没有功劳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景帝听了,默默无言。在这一点上,君臣保持了绝对的默契,这才是最经典的“二过一”配合。尽管从史料来看,似乎景帝不很满意。其实,景帝心里偷着乐,开心得很。从这件事看,周亚夫还是那个周亚夫,但景帝到底是帝王,深谙帝王之术。

自己不想做的事,一下子找到周亚夫做挡箭牌,顺水推舟。其三,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归顺朝廷,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他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朝廷的人封侯,那以后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哪?”景帝听了很不高兴,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感到很失落,托病辞职。

景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就这件事来看,表明了景帝是很成熟的政治家,他的决策是正确的。联想到汉初为了休养生息,相比和亲政策,采用这一怀柔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周亚夫的评价也是很中肯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周亚夫的确不是合格的政治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君臣之间缺乏沟通。君臣目的一致是没有问题的,都是为了朝廷和国家利益考虑。

只不过采用的策略不同,这个是可以通过反复的沟通,达成一致的。遗憾的是没有这个沟通的环节,这是制度的缺陷。仅靠个人的智慧去弥补这个缺陷,是很困难的,避免不了就是悲剧。之后,景帝在宫中设宴款待周亚夫,由于只给了他一大块脔肉,却不给他筷子。周亚夫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景帝有意为之,反而一如既往地直来直去,向侍者讨要筷子。

景帝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说:“这些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吗?”周亚夫愤愤不平,给景帝磕了个头,转身就走了。景帝说:“如此怏怏情绪,不合适做年轻帝王的大臣。”这件事足以说明周亚夫是一根筋,不能忍耐,不能权变。是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的人,的确是不合适做年轻帝王的大臣。驾驭不了哦。从年龄上看,景帝(前188年--前141年)比周亚夫(前199年—前143年)还小了十一岁。

但此时,景帝也已经四十六岁,身体状况也不很好,已经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周亚夫自尽两年后,景帝也病逝了,十六岁的汉武帝继位。联想到在细柳营的经历,以及“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事,景帝不寒而栗。作为帝王绝不会拿祖宗基业及子孙后代的安危作赌注,只能让周亚夫委屈了。结合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藩,导致诸侯王责难,景帝毫不犹豫把晁错杀掉一事来看,尽管景帝以仁孝治天下,但杀人时也毫不含糊。

 1/9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裴松之  雄师  周亚夫  三国志  天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