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声肠断非今日,风景依稀似去年。清末民初沈曾植《金缕曲 为藏山题画》绝唱酬希听。我非鱼、子犹非我,会心谁胜。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华萎难认。清末民初程颂万《玉楼春其十》花开未老人年少。顷刻光阴都过了。坐来虽近远如天,天若有情天亦老。近现代施蛰存《题沈本千西湖长春图卷》从今不老即年轻,正须妙达南华旨。天若有情天亦老,长春请用无情始。

为什么汉文帝会称赞周亚夫为“真将军”?

汉文帝称赞周亚夫为“真将军”源于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周亚夫奉命在细柳防御匈奴,汉文帝亲往视察时发现三位守将中只有周亚夫的部队纪律严明,不可侵犯。匈奴入寇之时,汉文帝派三名大将在北方驻守,分别是驻守霸上的宗正刘礼、驻守棘门的祝兹侯徐厉以及驻守细柳的河内守周亚夫。汉文帝在视察前面两个军队时,都是策马直入军营,军队中将军以下的官员全部迎来送往。

而到了细柳军之时汉文帝却遇到了麻烦——首先是天子先驱到达细柳军营时被守卫拒之门外,细柳军士全部披甲执锐,弓箭全部持满。他们说:“周将军说了,我们军队中只能听从将军一人的号令(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直到汉文帝亲自来到军营外,周亚夫才传令给皇帝开门,同时,他的部下又给皇帝申明了周亚夫的另一道军规:“在军营中不能策马狂奔(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汉文帝只能骑着马慢慢前行。

这还没完,周亚夫将军见到皇帝之后却没有下跪,他说认为将军在外就应该穿军装,随时准备作战,即便天子来了也不能因要跪拜而换成朝服,如果遇到突发情况,他就没法尽到将军的职责。当时群臣都替周亚夫捏了一把汗,没想到汉文帝却赞叹不已,他说:“嗟乎,此真将军矣!”正是因为周亚夫治军严谨,有铁一般的纪律,他的部队才能成为保卫汉朝边境安全的钢铁长城。

为什么汉景帝因为一双筷子选择放弃了周亚夫?

周亚夫是降候周勃的儿子。要说周亚夫,当然要先说说周勃,做为家庭背景。我总觉得,人的性格与处事方式,与家庭文化背景很有关系的。周勃是汉代开国将军,与樊哙等人一起是帮助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仅以战功而论,周勃的功劳也未必有多么突出。周勃青史留名的原因,是与汉初政治斗争中能够正确的站稳立场是有很大关系的。刘邦死后,吕氏专权。

吕氏的核心人物,是吕后。吕后去世之后,汉朝诸臣面临一个重大的政治选择。是让吕氏继承把持朝政,还是把政权还给刘家?这时,周勃坚定的和陈平一起,平定了诸吕,把政权还给刘氏。所以,文帝继位之后,周勃是复兴刘氏政权最大的功臣之一。所以,他能以很一般的才能,出将入相。史记中说:“勃为人木强敦厚,高祖以为可属大事。

勃不好文学。”这里的文学,不是现在的文学,是说周勃没什么文化,学问不够。这大概是他们周家先天的不足。周勃虽然出将入相,但他为相之时,在日常政务的处理上,还是不太能胜任的,这一点,史书上有记载,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也正因此,周勃除了打仗的功劳之外,政治上的功劳其实就是在关键时刻站稳立场,拼命一击。便功成名就。

真正当个宰相,对他来说,可能有点累。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他一生的功绩,主要是在七国之乱中建立的。七国之乱时,他是朝庭的主将。叛乱的平定,与他的战略制定,及战术的运用,都有很大关系。可是,他为大汉王朝建立功勋的同时,却为自身的安危埋下了隐患。战争中,他的一个主要的做法,是让窦太后最喜欢的儿子,汉景帝的亲兄弟去打冲锋。

当叛军进功梁国的时候,周亚夫利用梁国的兵力,拖住叛军,不去救援,从容布置,最后打败了叛军。从客观上来说,他的做战战略是对的。可是这样的做法,使他得罪了汉景帝最喜欢的兄弟。当叛乱平定之后,梁王有了机会,就会在太后面前为周亚夫上眼药就很正常了。因为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周亚夫也得到了和他父亲周勃相同的政治地位出将入相。

打仗的时候,一般是国家危急的时候,将军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一般皇帝都能忍受。可是,和平时期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当宰相的时候。在处理国家大政方针上,常常会和皇帝的意见不一致。这个时候,听谁的,按谁的意志办事,就很有学问了。如果宰相事事和皇帝意见不一致,恐怕自己就很危险了。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明哲保身。分析一下陈平和周勃的处事方式,就能看出差别来。

 4/9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裴松之  雄师  周亚夫  三国志  天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