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如何防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如何防治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病理表现不同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其病程长,临床以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特征,并常伴有肾功能损害。病情缓慢进展,可进入终末期肾衰。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统计显示,慢性肾炎占慢性肾衰患者的56.4%,中山医科大学附一院统计占64.2%,兰州军区总医院统计占61.46%,南京金陵医院统计占48.1%,可见,慢性肾炎目前仍是我国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因。慢性肾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水肿”、“虚劳”、“腰痛”、“尿血”等范畴。根据临床资料分析,本病具有以下特点:1.发病因素及机制 目前多数慢性肾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尽管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肾性,但大部分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演变而来。

其病理变化通常认为与免疫介导有关,体液免疫(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原位免疫复合物)在肾炎发病机理中作用已得到公认,细胞免疫在某些类型肾炎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肯定。遗传和免疫遗传因素在人体对肾小球肾炎的易感性、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反应上的重要性,近年来已受到普遍关注。在慢性肾炎发病机理上存在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两类。

(1)免疫因素:①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沉积引起的肾小球肾炎:外源性抗原或内源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在血循环中形成CIC,CIC在某些情况下可沉积或为肾小球所捕捉,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和内皮下。②原位免疫复合物(in sit IC)所致的肾小球肾炎:循环中游离抗体(或抗原)与肾小球固有抗原或已种植于肾小球的外源性抗原(或抗体)相结合,在肾脏局部形成免疫复合物。

③细胞免疫在肾小球肾炎发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此外,在免疫机制基础上存在炎性介质(如补体、白细胞介素、多肽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参与,最后可导致肾小球损伤和产生临床症状。(2)非免疫因素:①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当多种免疫或非免疫性因素导致肾小球硬化及肾实质减少后,其健存肾单位出现代偿,毛细血管内净水压和单个肾小球滤过率上升,形成过度滤过,促使肾小球进一步硬化,终至肾衰竭。

②肾小球系膜基质合成增加:近年来研究表明,肾小球内压的升高,可增加系膜细胞机械性伸展的程度,当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置于机械性伸展刺激装置下,通过周期性伸展刺激,系膜细胞合成Ⅰ型、Ⅱ型、Ⅳ型胶原增加,层粘连蛋白及纤维结合素也增加。说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的增加可导致系膜细胞基质的改变,形成肾小球硬化。③肾内动脉硬化:慢性肾炎时长期的高血压,通过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引起肾小球高滤过,而导致及加速肾动脉硬化。

然而,也有大量病理学检查显示,肾脏病患者在肾功能正常,血压正常或轻微升高时,肾小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已明显高于正常肾。而肾内动脉的硬化可进一步引起肾缺血,从而加速肾损害。④脂质代谢异常: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的紊乱,而近年的研究已表明脂质代谢异常是肾小球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2.病理分型 慢性肾小球肾炎包含着多种病理类型,而各种病理类型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均不尽相同,故明确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后仍应通过肾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

慢性肾炎根据大部分肾小球的主要病变,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②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③膜性肾病;④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⑤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近年来,随着肾活检病理诊断技术的提高,慢性肾炎根据病理类型、病变程度选择用药和判断预后,大大提高了诊治水平,并防止了皮质类固醇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滥用。

在西医治疗上,仍主要采用利尿、降压、对症处理。激素和细胞毒药物一般不主张应用,因其不可能改变慢性肾炎的自然发展规律,但对特殊病理类型除外。对于本病,中医药治疗有着巨大而广阔的前景,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中医药施治,对于控制蛋白尿、血尿,改善肾功能,消除和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作用显著。【病因病机】1.病因 肾藏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1/8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潞宁  孟家  潞安  煤业  有限公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