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精充足,精气发挥正常功能活动,脏腑各司其职,则人体健康,保持正常生理状态。当肾的精气不足,则导致气化、固摄等功能失调,并产生水湿、湿热、瘀血等病理因素的相应病证,如慢性肾炎的水肿、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损害等。致病因素不外乎先天禀赋不足及后天损伤因素。根据其起病方式而分为内在因素致病或外在因素致病。(1)内在因素①先天不足,房劳过度:患者禀赋薄弱,体衰多病;或父母患有肾病,则先天精气不足,肾元亏虚;或因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气内伐,肾精亏耗,皆可导致气化失司,水液代谢紊乱,水湿泛溢,而成水肿;精微不摄,而成蛋白尿、血尿之证。

②饮食不节:因脾主运化水湿,若暴饮暴食,或饥饱不一,饮酒过度,或饮食偏嗜,皆可损伤中焦脾胃。脾失健运则水湿不化,泛溢肌肤,而发为水肿。③情志失调:七情过度,忧思伤脾,郁怒伤肝,悲恐伤肾,均可导致脏腑气机逆乱,水液运化失常,而发为肾病。(2)外在因素①风邪外袭:风为百病之长,又为百病之始,或兼热,或夹寒。

风寒则使肺气郁闭,风热则使肺失清肃,影响水之上源。肺失通调肃降,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而致慢性肾炎因外感而产生风水相搏证。②湿毒浸淫: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位于中焦,主运化水湿。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四肢。若湿热之邪蕴于肌肤,郁久则热甚成毒,湿毒壅阻局部,则化为痈疡疮痍。若不能及时清解消透,则疮毒之邪从皮毛内归于肺,从肌肉内归于脾,致脾失健运而不能运化水湿,肺失宣降而致水道不通,水湿不行,运行受阻,溢于肌肤四肢,发为水肿;或热毒内归,下焦热盛,则可灼伤肾络而为血尿。

③湿邪侵袭:由于脾主肌肉四肢,主运化水湿。久居湿地,或暴雨涉水,或水中劳作,则水湿之邪内侵,困阻脾土,脾运失健,水湿泛溢而发水肿;或湿邪化热,湿热留恋,灼伤肾络,损伤肾阴,精微失固而成蛋白尿、血尿之证。④药毒伤肾:一些中、西药物,可直接损伤肾气,而出现肾病或加重肾病。对某些肾气不足或已患肾疾者药毒可直接克伐肾气,而致气化失司,水湿不行,泛溢肌肤,而成水肿、蛋白尿或肾功能损害。

肾炎发病的原因虽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六淫侵袭、药物损害、七情所伤、劳倦过度、房室不节以及素体肾虚或年老肾气自衰等方面,但总不越乎内、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是指人的肾气,外因是外感六淫、疮毒之邪,以及肾毒药物。肾气充足的人,即使存在外感六淫或疮毒之邪入侵,肾毒药物常规剂量的使用,也不会发生肾炎。而肾气不足之体,在外感六淫与疮毒等侵袭下,病邪可乘虚而入导致肾炎的发生。

2.病机 (1)肾虚为主,并影响肺脾:肾所藏之精是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宜固不宜泄。肾气充足,水液正常排泄,精微固摄,不致发生水肿、蛋白尿、血尿等证。而多种外因及内因损伤肺脾肾三脏正常的生理功能,特别是损伤肾之精气,故可导致肾不藏精,封藏失职,开阖失节,水湿内蕴的水肿、蛋白尿、血尿等症状。“精气夺则虚”,所以肾虚的本质是精气不足,古人也认为“肾病多虚证”。

从临床来看,慢性肾炎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临床表现往往也以正虚症状为主。肾气不足,不仅包括了肾的气化功能不足,也包括了人体的正气、体质及免疫功能等内在因素的紊乱。从临床来看,肾炎水肿、蛋白尿以及肾衰的氮质潴留、肾性贫血等,无不与肾虚病理有关。尽管有时可主要表现为水湿、湿热、瘀血等邪实症状,可采用祛邪为主的治疗手段,但病本为虚,一旦标证缓解,仍需补肾固本。

慢性肾炎虽然病变脏腑以肾为主,但可影响肺脾,出现多脏同病。其原因之一是脏腑传变,《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如肾病及脾,脾病及肾,肺病及肾等。二是因为水液代谢主要由肺脾肾共同完成,肺主通调,脾主运化,肾主开合,通利三焦,使得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故水湿为患,多影响数脏,而表现为几脏兼病,但以肾为本。

诚如《景岳全书》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2)常兼夹外感、水湿、湿热及瘀血①兼夹外感:外感是慢性肾炎最常见的诱因及导致病情加重的标实之证。《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本病所兼外感乃“因虚相加”,而外感可导致病情复发,反复迁延,加重肾虚。

 2/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潞宁  孟家  潞安  煤业  有限公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