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白起谁厉害?

对于白起和项羽谁厉害问题,我们今天就用数据来对比分析一下,看看谁才是真的霸王。 一、长相对比:项羽完胜。 白起:白起的长相不像电视剧中那样帅气逼人,相貌其实并不突出,甚至还有点难看。《世说新语》中这样描述白起:武安君小头而面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这句话意思是:白起头部很尖锐,很扁不好看,个头不高,尖嘴猴腮。

项羽:目有重瞳,外貌远远看去是虬髯大汉,但面目细看却俊秀异常,身高1.9米左右,俨然一个高大帅气的美男子。只是双瞳,有点吓人。不过古代,一个人能长到1.9米,实属罕见,基因多么重要。 二、武力值:项羽完胜。 白起:秦国将领想晋升就要靠斩敌军首级,秦军将领都是靠打仗斩杀敌人来晋级的。

白起能从一个小兵当上武安君,武力值自然不低。如果100分是满分,白起可以得80分。但是他个人武功历值,绝对不是当时诸侯国中最强的。 项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独爱百兵之王——枪。此枪常人需两人齐力方可抬动,项羽天生神力,使此枪只用单手,后来更自创出一套无敌的枪法——单手十八挑。起义之时,项羽曾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吓得众人趴在地上不敢动弹。

后来的百余次大战,每次都身先士卒杀兵斩将,乌江边上更是独杀数百人。他不愧为中国史上最强武将!如果满分是100分,项羽可以得满分。 三、获胜的战役:白起获胜。 白起:善于排兵布阵,充分利用地形、水流、敌方薄弱点等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己方伤亡,给敌人以重创。 伊阙之战:秦与魏韩联军对阵,白起发现魏军在韩军侧后面。

白起立刻察觉到,韩魏联军内部可能并不团结。事实正是如此,魏国主帅公孙喜希望韩军打头阵,韩国主帅不愿意打头阵。魏韩联军貌合神离。白起针对这一情况迅速做出部署。最后大破联军,斩首24万,一战成名。 长平之战:公元前264年,秦军伐韩。秦王命左庶长王龁率军攻上党。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

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相持三年。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赵括没有实战经验,轻敌出击。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赵军被围困46天,拼死突围,但仍然无法挽回败局,赵括被射死,赵军20万向秦军投降,25万战死。 鄢郢之战:白起乘楚国城池不修,边备废弛之机,采取掏心战术攻入楚国,并采用了决水攻城的战术攻克楚国别都鄢城,然后沿长江东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国国都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取得最后的胜利。

项羽:擅长正面进攻,以自己以及手下超强的武力值,给对手致命一击。 彭城之战:彭城是当时楚国的都城。刘邦之所以能一举拿下此地,是因为项羽的楚军主力被吸引在齐国,偷袭得手。项羽得知彭城陷落后,自己仅率3万人马迅速南下,实施反击,其决心之大,反应之快,完全出乎刘邦联军预料。彭城之战中,双方兵力数量对比,刘邦联军56万明显占优。

但项羽采取了正确的战术决策,充分运用其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并利用了联军内部的矛盾,将其逐个击破。歼敌数量,仅谷水、泅水两地,刘邦联军就被楚军斩10余万人。楚军追至睢水,再歼联军10余万,连刘邦本人都险些被生擒。这真是一次辉煌的胜利。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开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以表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经过九次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20万。 四、后人评价(不相上下) 白起:战国时期第一名将,他干掉赵国、楚国、魏国,干光了这些国家的家底,使秦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

然而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由于在进攻赵国邯郸和杀降卒问题上一直和秦昭襄王意见不合,最后被赐死。一代战神,最终悲剧收场。 项羽: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他忠肝义胆,战无不胜,举世共仰,千秋共慕。然而又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不仅是历史的悲剧,更是他性格的悲剧。最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河畔,李清照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表达仰慕和敬佩之情。 不管是白起还是项羽,首先都是一个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豪杰,一个战功至伟的神一般的存在。说到谁更厉害,由于他们没有处于同一时期,很难做出一个比较。本人做个大胆假设。 如果两人一战定胜负,我把决战地点选在长平。项羽指挥赵军,白起还是指挥秦军。

项羽天不怕地不怕,不会守三年。首先,他会主动出击,他会选择二十万去攻击秦军,即使最后落入圈套,另外25万人也会接应。由于赵国胡服骑射之后,军队素质很高,加上项羽身先士卒,以一当十,最终结果是,赵国战胜秦军,不过付出的代价也相当大。赵国伤亡二十万,秦国伤亡25万,被俘25万。在正面对决情况下,白起毫无胜算。

白起都七十岁了为什么秦昭襄王还要赐死?

在秦末战争的巨鹿之战时,陈余劝降秦军主将章邯的时候说,“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阬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可见当时的人对白起的死是抱有同情心的。那么,白起这位年过七旬的名将,为何落得被逼自尽的下场,真的是陈余说得功高不上的原因吗?一、白起与范雎的矛盾。白起身为秦将,他的一生是征战沙场的一生。

他在被魏冉举荐统帅秦军后,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秦国立下了赫赫功勋。他是秦昭襄王手中的利剑,纵深被秦昭襄王用于最关键的战场上。即便是白起的举荐人魏冉失势之后,秦昭襄王依然对他器重有加。不过,比起白起,秦昭襄王更信任的人是应侯范雎。范雎在来到秦国后,想办法见到了秦昭襄王。他巧妙地利用秦昭襄王想要夺回政权的心理,驱逐了魏冉,辅佐秦昭襄王拥有了秦国的实际统治权。

因此,在秦昭襄王的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不过由于魏冉是白起的举荐人,白起与范雎的关系并不融洽。双方的矛盾,在长平之战时发展到了顶峰。在长平之战中,由于赵括率领的赵军与秦军死拼,使得秦军损失惨重。史书记载秦军虽然取胜,可是也是损失过半,国内空虚。因此在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白起与范雎对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产生了分歧。

白起认为应该趁热打铁,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一举灭亡赵国。为此,白起不顾天下人的谴责,坑杀了四十万赵军俘虏,来争取时间。但是范雎则认为,一举消灭赵国是不现实的,应该见好就收,用来进行休整。还有一个说法,是赵国使用了反间计,派说客苏代去游说范雎。如果白起为秦国灭了赵国,那么白起就成为秦国最大的功臣。这样白起必然会位列三公,居于范雎之上。

范雎虽然不愿意屈居白起之下,也不可能。因此位列范雎的前途,希望范雎同意赵国割地求和。范雎听信了苏代的话,劝秦昭襄王同意了赵国的求和。这个说法也能站住脚,不过如果说范雎是因为出于自己的私利,来破坏国家的大计,就未免儿戏了。这既侮辱了范雎的人格,也侮辱了秦昭襄王的智商。实际上,即便是没有苏代的游说,范雎也会建议秦王停战求和。

这是因为负责内政、后勤的范雎,已经难以为继了。经过长期的作战,秦国的人力、物力损耗太大,国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因为原本与韩国作战,夺取上党郡后秦军就应该转入休整。但是由于赵国抢夺上党,使得秦国被迫迎战。早就疲惫不堪的秦军没有休整就投入了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处境可想而知。如果不是秦国的国力消耗过大,范雎是不会采用昏招,用反间计让赵括担任赵军主帅。

范雎希望赵军更换主帅后,会主动出击。这样双方发生决战,就能够缩短战役的时间。谁知道由于情报有误,赵括打得秦军狼狈不堪,险些崩盘。虽然白起力挽狂澜,可对范雎的胡乱参与战役心生不满。这主要是白起与范雎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正是由于白起和范雎各种侧重自己主管的军政方面,双方缺乏沟通,才使得矛盾更加激化。白起从军事角度出发,一心要迅速消灭赵国。

而范雎则从内政出发,极力想尽快结束战争。虽然不管采取谁的意见都无可厚非,不管秦王还是听从了范雎的意见,答应了赵国的求和,可也埋下了白起不满的种子。二、白起之死。白起原本就和范雎有矛盾,在处理长平之战后的军事行动时,双方的矛盾更加扩大。苏代去游说范雎的事情也被人有意无意地泄露出来,白起得知后越发对范雎不满。

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白起趁着自己身体不好的机会,请病假不再出面,采取了消极怠工的态度。在这段时间里,关东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于秦军损耗太大,赵国也没有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关东各国再次有了合纵的趋势。为了惩戒赵国,秦国派王陵为将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由于赵国已经得到了喘息之机,在邯郸拼死抵抗秦军,使得秦军的战事进行得十分不顺利。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又想起了白起。他在得知白起病愈的消息后,就命令白起代替王陵攻打邯郸。但是却遭到了白起的拒绝。白起认为在这个时候攻打邯郸是不合适的。如果继续打下去,内有赵国抵抗,外有诸侯的援军,秦军必然会被击破。秦王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亲自下命令,白起不接受。秦王又派范雎前往请白起出山,白起再次拒绝,并且以自己有病为借口推辞。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派王龁去接替王陵指挥秦军。这时邯郸的战局已经和白起预料的一样,赵军死守邯郸,魏楚援军在外夹击秦军,使得秦军遭受越来越大的损失。白起在得知秦军失利的消息后,对人说秦王不听我的意见,如今又该怎么办。这些白起发牢骚的话传到了秦王的耳朵里,让秦王感到十分愤怒。于是秦王又让白起指挥秦军,白起自称病重,还是不接受命令。

秦王再派范雎去请白起出山,白起又是不答应。到最后秦国君臣向白起请求,说只要你躺着指挥就可以,不必出战,白起还是不答应。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免去了白起所有的官爵,将他降为士卒,并且把他迁往阴密安置。白起因为身体有病,没有成行。结果在白起卧病的这三个月中,秦军多次被联军打败,形势越发不利。秦王便让人去命令白起马上离开咸阳,不得再留在家中。

白起离开咸阳,出了西门十里来到杜邮这个地方。秦王和范雎以及群臣商议,说白起被放逐,他的态度依然是不服气的,还有怨言。于是秦王派使者赐给白起利剑,命令他自杀。白起在得到秦王的命令后,只得被迫自杀。三、白起的死因。白起的死因,真的是他自己所说的,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杀死了赵军的四十万降军,遭到了报应而死的吗?其实这只是白起对自己的安慰罢了。

他自己也清楚,自己真正的死因,是与秦王和范雎之间的斗争失败的结果。对于白起来说,杀死四十万赵军俘虏是迫不得已的。这是因为这四十万俘虏,是在粮草断绝四十六天,主将阵亡后迫不得已投降的。他们之中,大部分是上党的军民,是与秦国斗争到底的。因此,这些人既不能收服,也不能留下,再加上白起要抓紧时间攻打邯郸,只好把他们杀死了之。

白起之所以被秦王赐死,是因为他的脾气过于固执,根本没有政治头脑,结果被范雎这样的政治家玩弄于股掌之上。白起本身是一员武将,他的职责是率领秦军作战,而非去参与国家政策。可是他却仅仅从军事目标出发,毫不理睬整个国家的利益。在秦军再次攻打邯郸的时候,白起看到了其中的危险,可是他的态度是不负责任的。他对秦王的态度是听之任之,反正我已经发表了意见,你是否采纳与我无关。

在秦军走向危险的时候,白起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甚至还说出一些风言风语。秦王和范雎在处理白起的这件事上,是有分寸的。他们两人前后两次去请求白起出山,是为了挽救秦军的危局。为了请白起出山,甚至提出了只要白起能够躺着指挥秦军就行。这一方面是想利用白起的威名震慑对手,提振秦军士气,一方面也是秦军的处境危急的表现。

可是看白起的表现,就让人十分遗憾了。他固执己见,根本就不以国家利益为重。他只是站在一旁,看着那些为秦国效力的秦军将士走上灭亡。不知道,是白起的脸面重要,还是秦军将士的生命重要,是秦国的国家利益重要。正是看出了白起冷漠无情的态度,才使得秦朝上下对他失去了信任。一个因为个人的私利,不顾国家公义的将领,即便能力再强,对国家又有什么用处?因此秦王和群臣商议处理白起的问题,在决定赐死白起的时候,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为白起鸣冤叫屈的。

可以说,正是白起固执的性格,让他走向了死亡。结语:白起的死,有他人陷害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原因还是出在他自己身上。那就是他过于强调自己的意志,固执己见,使得他走向了歧途。在整个邯郸战役期间,白起一直是采取消极怠工,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这让他失去了秦王的信任,也失去了大家对他的同情。在秦王、范雎千方百计向他伸出橄榄枝,寻求和解的时候,白起则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


文章TAG:最新玩法及详细解说  白起  最新  玩法  详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