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的时候,易的改变暗含着持续的,不间断的改变。色,态度,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态度。贤贤易色换个说法就是“见贤思齐”,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南怀瑾坚决批判古人如宋儒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在《论语》里,“色”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脸色、态度,如“巧言令色”、“色难”。这个意思有二十处之多。一个是女色,如“未见好德如好色”、“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个意思只有三处,包括两处“好德”“好色”。《论语》没有用“色”表示颜色的意思。此外,色有“变脸色”、“改变态度”的意思,即作动词用,用作“色然”。《公羊传·哀公六年》:“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

”何休注:“色然,惊骇貌。”《孔子家语·正论解》:“ 季孙色然悟曰:‘吾诚未达此义。’”《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而在后世的《五行》中,则有“色然”这个词的详细使用:(1)同此闻也,独不色然于君子道,故谓之不聪。(2)闻君子道而不色然,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谓之不圣。

(3)同此闻也,独色然辨于君子道,……是圣矣。(4)同此见也,独不色贤人,故谓之不明。(5)见贤人而不色然,不知其所以为之,故谓之不智。(6)同此见也,独色然辨于贤人,明也。上述前三句阐述对象为“闻君子之道”,后三句阐述对象为“见贤人”,都强调面对君子道、贤人时需要“色然”,否则便是不聪不圣不明不智。

另外,《五行》还讲:“见贤人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不亡。”玉色是面对君子道、贤人时,由内而外“色然”的表现。(参考牛鹏涛《简帛零札二则》)“易”有以下几个意思:一是简单、简易。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3·4)二是指周易。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论语·述而》7·17)三是容易。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14·10)四是改变、改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18·6)根据以上解释,我们可以说,“易”,就是改变的意思,这一点应当没有疑义,也是其本意。

“色”就是改变脸色,可以引申为态度,或者可以直接作态度解,取南怀瑾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态度解释。在这一章里,“贤贤易色”是一句总括,后三句则是具体解释。因此,对这一章,我们可以翻译如下:子夏说:“一个人面对君子道、贤人时,要尊重学问、尊重贤人,并且要改变自己的态度,注重自己的行为,向贤人看齐,做到聪圣明智。

 5/9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贤贤易色之色是什么意思  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贤贤易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