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李牧乘胜追击,先将蔚县以北的襜褴部落全部歼灭;随后,李牧北上大破今天内蒙古东部的东胡残部,后者仓皇向北不毛之地逃窜;余下山西北部的林胡被李牧吓破了胆,单于丢下部落独自逃亡,余部宣布归顺赵国,林胡消亡。强大汉朝和匈奴鏖战200年,才将匈奴打垮消灭。而李牧同匈奴只进行了1次大仗,就将匈奴几乎打垮,太牛逼了。

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不得善终?真实历史如何?

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不得善终真实历史如何

题主所问的其实是两个周培公的结局。一个就是《康熙王朝》虚构的周培公,另一个则就是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这里我先回答下题主所问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为何不得善终。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并非不是善终,他是因病而亡,既然是正常死亡,自然也就是善终。当然周培公虽是自然死亡,但他的死却是与康熙有着直接的关系。

影视剧中的周培公可以说是康熙最为倚重的朝中重臣,若不是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率领着一支由八旗家奴、佣人组成的杂牌军击溃了当时对京城威胁最大的察哈尔叛军。若不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只身一人前往西凉 ,用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清廷西北最大的威胁王辅臣。若不是他亲率大军一路南下,并屡次重创吴三桂大军。

恐怕三藩之乱时,清朝就已然灰飞烟灭了。可以这么说,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就是康熙朝的第一功臣,是拥有“再造社稷”之功的不世之功臣。但就是拥有如此大功的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却落了个“被贬盛京,客死异乡”的下场。想想看,让一个南方人前往冰天雪地,常年处于零下的盛京,试问谁受得了,周培公身体本来就差,此时被贬到盛京,在严寒的冲击下,周培公的身体自然也就垮了,并最终因病而亡。

其实,如果周培公不被贬往盛京,而是贬往南方,周培公断然不会那么早就去世,只是可惜自古就是无情帝王家。那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在影视剧中如此英明的康熙会将这么一位劳苦功高的周培公不升反降,更是贬往盛京这样的苦寒之地呢?其实,这个原因在《康熙王朝》就能找寻到答案。当年康熙巡视盛京,去看望已病入膏肓的周培公时,他曾给周培公说过一句话:“只可惜你是个汉人”,是的这句话就已然可以说明一切,统治清朝的始终是满人。

虽然,顺治入关后,清朝的皇帝一直都在讲“满汉平等”,但是试问这可能实现吗?清朝的统治者其实一直都在防着汉人,毕竟此时到康熙朝,满人的人口不过百万,而汉人却早已过亿,如此悬殊的比例,自然是让清朝的统治者忧心忡忡,更是忌惮不已,他们深怕汉人会再次崛起,从而夺走满人的天下。再加上一场由吴三桂、王辅臣、尚可喜、耿精忠等汉人所引起的“三藩之乱”又险些让清朝亡了国。

如此,清朝的上层统治者对汉人就更是忌惮不已,防范更甚从前。因此,即使此时周培公是拯救清朝的大功臣,但汉人的身份就注定他不会再受到重用。最初,因清廷无人可用,再加上形势严峻,所以他们不得不依靠周培公这个汉人去平叛,可是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清廷已经不再需要周培公之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重用他,毕竟此时的周培公可是手握二十多万雄兵,且多数为绿营,而非八旗,如此清廷更是惧怕。

如此,就在清廷快平定三藩之乱时,周培公被火速的调回京师,而那二十余王雄兵也被满人图海所控。 当然,失去兵权的周培公依然被满人所忌惮,正如康熙所说“满朝上下,蜚声不断,都担心你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那些满臣有了恐惧之心,深怕他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再次起兵反抗清朝的统治。因此,在当时满臣的领袖明珠、索额图暗地里都预谋要参周培公,欲置他于死地,以绝后患。

而对于康熙来说,他虽知道周培公对他,对清朝的忠心,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满朝文武和八旗将士的团结,比你周培公来,在朕的眼里要重要的多,所以不得不牺牲你”,是的,作为一国之君的康熙,他要考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虽他明知周培公对他的忠心,但为了大清,为了祖宗基业,他还是毅然的决定牺牲掉周培公,借此以保清朝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但是,康熙实在是舍不得杀掉这么一位劳苦功高,又忠心耿耿的臣子,于是他退而求其次,最终决定将其贬往盛京,这样既可维护八旗内部的稳定,又可保全周培公的安全。而至于为何将他贬往盛京,在剧中康熙自己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盛京是满人的老家,朕把你撂在这儿,也是为了监视你”,是的盛京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地处东北的腹地,周边都是满人,把周培公放在这里,既方便监视,又可避免他造反。

 3/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七雄  战记  手游  微操  守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