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猪鼻蛇猪鼻蛇是一种主要分布在美洲的无毒蛇类,它们属于游蛇科猪鼻蛇属。大多数蛇虽然是洞栖动物,但是它们大都是“鸠占鹊巢”(吃了老鼠顺便把老鼠洞据为己有),但是猪鼻蛇不同,由于它的吻部的末端向上,形状像一把铲子,因此它特别的擅长自己拱土。从食性上看,猪鼻蛇主要以蛙类为食,正是因为它可以挖土,所以它能够通过气味锁定土下的蟾蜍或者是青蛙,用拱土的方法将蛙类挖出来,这个习性有点像猪拱土寻找食物,因此猪鼻蛇由此得名。

猪鼻蛇是一种胆小害羞的蛇类,它们在遇到危险时,通常没它们的颈部会变得扁平,这样方便压缩空气,从而发出较为响亮的嘶嘶声,以此来吓退对方,如果对方不为所动还不断地接近自己,它就会施展自己的“装死大法”:慢慢地扭动和翻转身体,张开嘴巴吐出自己的舌头(蛇信),然后一动不动。第四种:猞猁猞猁是一种中型的猫科动物,从分布上看,猞猁的生境与老虎、花豹、雪豹等动物有一定的重合,而且事实上,这些猫科的“大佬们”也确实是猞猁的天敌。

作为一种独居动物,猞猁生性谨慎,在其栖息地范围内,必然会有大树,这些大树就是它的紧急避难所。但是,如果在天敌离自己太近的情况下,猞猁通常会装死,方法也很简单:躺倒在地,一动不动。这个方法对于老虎、花豹这样的大猫来说比较好用,因为老虎和花豹主要以自己捕猎的活物为食。如果碰到一头饥饿的花豹或者老虎,猞猁也不会一直装死,假如对方一直在自己身上嗅来嗅去,那么它就会露出尖利的爪子,给地方来一顿“还我漂漂拳”,趁对方一脸懵时,赶紧溜走。

当然,猞猁逃生大都是靠自己的机警,实在没办法才会选择装死,毕竟跑也跑不掉,打也打不过,装死无疑是个出路。第五种:瓢虫以上四种动物,我们只是能够了解它们的习性,想要上手是很难的,但是瓢虫想要亲眼看它装死是非常简单的。相信许多在农村长大或者生活过的小伙伴都有过抓瓢虫的经历,当把瓢虫捏在手里时,瓢虫通常会一动不动,而把它放到地上,一会它就会飞走。

因此,瓢虫也是“装死”高手。但是,瓢虫的装死与以上四种动物有些不同,因为以上四种动物都是主动的,而瓢虫是被动的。毕竟主动的装死需要一定的思维,而昆虫头脑简单是没有如此复杂的思维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瓢虫的“装死”实际上是一种“昏厥”,当我们用手指捏住它们时,这个行为就会刺激瓢虫的神经,进入神经休克模式。

而且除了手指用力捏,其他强烈的外界刺激下,瓢虫都会有这种反应。但当受力停止,过几秒钟,它就能从这种“昏厥”下清醒过来。总结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技巧,而“装死”大多数动物不得已的保命方式,这种方式想要奏效,前提是天敌大都是靠捕食活物为食,不然像负鼠遇到鬣狗的话,就算它真的死了,甚至是腐烂了,鬣狗也不会放过的。

有科学说人本来是有三只眼的,是真的吗?

有科学说人本来是有三只眼的,是真的吗

“本来是有三只眼”的这个事情,既对又不对。首先来说,生物进化的历史上,确实有一些生物生长有第三只“眼睛”。比如说下面的这种喙头蜥,他的脑袋上就有第三只“眼睛”,不过这一只眼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眼睛,这个眼睛看不见东西,仅仅具有透光的能力,其作用是让大脑内的松果体感受阳光进而调整自身的体温。这只“眼睛”叫做“顶眼”或者“松果眼”。

这种不具有完全功能的第三只眼睛在很多脊椎动物的发展历史上都出现过。只是这种简化版的眼睛并没有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眼睛,甚至于对于绝大部分生物而言,他们的这第三只眼睛逐渐消失了。所以说,人类的祖先——当然是非常非常古老的那种爬行动物祖先了,是有第三只眼睛的,只是这第三只眼睛不是真的眼睛,而且那个时代距离现在太久远了。

事实上,多一只真正的眼睛对于生物而言是坏处多于好处的。两只眼睛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看到“景深”,意思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两只眼睛来判断物体相对自身的距离,这对于生物的生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但是再多一只眼睛,带给我们的更多的好处是微乎其微的,然而为了让这多出来的一只眼睛工作,我们可能要提供大量的能量,大脑为了更好地调度这只眼睛,可能也要有更复杂、更耗能的结构,而且眼睛非常脆弱,非常容易受到伤害。

所以说,第三只眼睛对于生物而言,坏处多于好处,因此没有生物会有两只以上的具有完整意义的眼睛。(昆虫的复眼是另外一回事)进化的过程中,很多生物体内还是保存了原始的“松果体”。人类的大脑中有一种东西叫做“松果体”,这个松果体就是人类古老的爬行动物祖先逐渐演变后的“第三只眼”。松果体的位置可以参考下图。这个“第三只眼”主要的作用是调节生物钟,通过各种信号感受外界的阳光来控制褪黑激素的分泌的。

我们重新整理一下思路:很久以前,爬行动物有第三只眼睛,功能不全——“松果体眼”。由于种种原因,这第三只眼睛并没有最终进化成真正的眼睛,甚至逐渐从外部进入体内,成为松果体。所以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是第三只“眼睛”,即使这只眼睛和我们传统的眼睛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最后,这个第三只眼跟“智慧眼”、“天眼”、“修炼”没有任何关系。不要听一些神棍的废话。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罗坑  广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