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言文写文章难吗?

这不是难不难的问题,更主要是当代需不需要的事情。毕竟已经不是文言时代,除了古文阅读、文化传承等功能之外,文言如今只能作为次要的学习内容。个人印象里最深刻的一次文言应用,是先前读大学时一文言功底深厚的副校长为新建的学校的校史建筑写的校史碑,那真是一个文采斐然,百年校史在流畅行文间真就像提笔而就,而现代文估计很难在千字以内表达出那种意境。

而当今文言文的应用,能引起大众兴趣的多半是应时之作,比如某个社会或娱乐事件,前不久的潘嘎之交就有人用文言写了文章,笑果十足,只是这类短章多为了博君一笑,可资饭后而已。还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文言写就的好文章,也是关于人物传记的,比如写袁隆平的,写钟南山的,写屠呦呦的,更有之前写伟大人物的文章。当代人对文言是有感情的,这样的情感微妙得很。

似乎在某个阶段,当你个人接触了大量文言文章,越发想亲近文言书籍文章,甚至恨不得亲自写上几篇才痛快。不知道提问的人是不是有类似的感觉呢?当代人对文言的偏好还有个新鲜的佐证,就是前些时间集聚各路历史名家,用现代汉语写成的清史出炉,被不少人批评没有使用文言书写,还说如果用文言写,不至于需要3000万字。这话或有一定道理,只是我举这个例子,主要说明国人对文言是有情感基础的,至于书写古代历史用文言还是现代汉语,不在讨论之列。

如果个人对文言特别感兴趣,可以自己用心钻研。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就有文言内容的学习,大学也可以选择古文相关的专业。大学里对文言有深厚造诣的学问家大有人在。不仅中文学院里高手如云,就是历史或者考古院系的不少专家也是古文功底深厚之人。只要你够得上那个层次,一心向学加上虚心求教,何愁写不好文言文章?如果有这个心,能用心,假以时日,文言文写作不是难事。

自己怎么用文言文写文章?

昔日五四之新文化运动,废除文言,提倡白话,致使学写文言成了一大难事。文言乃古代汉语之书面语,属书面雅言。最早文言与口语差距不大,后二者分别向两个分枝发展,渐行渐远。至今日,文言与白话已有很大不同。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写成的书面古代汉语,包含之后历代文人仿造之文。文言文语言精练、典雅、庄重。有人想学写文言文,虽不易,但可尝试。

如何才能写好文言文呢?首先要熟悉文言文作品,熟记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法特点,习惯称谓,多读,多背。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上积累的过程,包括中小学阶段的文言学习,尤其是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如果你有幸进入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那么还有深学习古代汉语(此处指文言文)的机会。其次,文言文的表达往往重视形象、画面、可感度,用来描述现代那些枯燥抽象的概念时,可以借用文言文的这种长处。

什么古代写文章要用文言文?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相比于今天的动辄千言万言的白话文,古人的文章可谓短小精悍。最典型的就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从上古时期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跨度长达3000多年,用字只有526500多个字。古人用字精炼,可见一斑。那么,文言文艰涩难懂,为什么古人还要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文言文呢?难道古人真的都是惜字如金?其实,这是由古代的环境决定的,“静Yes”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书写材料稀缺,不得不一再精炼文言文相对于废话连篇的白话文,一个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可以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就将一件事情交代地一清二楚,比如《史记》中记载楚国崛起的只有8个字:“中原各国,始惧楚也”,这要的是用现代文翻译,就是说楚国现在已经开始强大,中原地区的各个诸侯国,开始害怕起楚国来。

。。所以,精炼文字绝对是好处多多。但是文言文相比于白话文确实难懂,为什么古人非要舍易求难呢?这是因为古代的书写材料,一度非常稀缺,稀缺到什么程度呢?稀缺到古人只能将文字刻在青铜鼎上,写在丝绸锦帛之上。要知道,在青铜鼎上刻字的难度有多高,在丝帛上写字有多烧钱。所以,能精炼,就一定不要废话。后来,出现了竹简,但是竹简的制作也不简单,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简练是古人行文的第一要素。

西汉时期,纸开始出现,但是真正大规模造纸是在东汉蔡伦时期,而真正取代竹简则是在几百年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纸张相比于竹简造价低了很多,但是纸张无论如何也不像今天这样随手可得,因此精炼的文言文才流传下来。2、文言文更有利于文化传播要知道为什么文言文有利于传播,先要知道白话文为什么会流行。建国后,为了消灭文盲,提高识字率,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白话文,文言文成为历史符号,白话文相比于艰涩的文言文而言,非常接地气,便于人民理解。

于是民众识字率迅速提升,文盲率迅速下降。而我么回到古代,会发现古代并不需要这样的社会福利工程,说白了,读书写文章的,是上等人的专利,底层的平民如果不通过科举上升,是没有机会,也是没有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而在科举制度推出去前,底层民众真的就是只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既然是高层人的专利,那么也就无所谓扫除文盲了,因为大家都识字,不仅识字,而且还会吟诗作对,那么作为上层人交流的工具,文言文当然也就不是障碍。

而且,古代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因为是文言文,所以用纸很少,一个小本本足以装订,这就给了这些书籍大规模传播的可能。试想,要是四书五经每一本都像新华字典这么夸张,那么它的传播力度肯定大不了。从这一点上来看,文言文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意义重大!近代文言文被废弃源于新文化运动,激进的胡适等新思想者认为文言文是禁锢中国的罪魁祸首,遂大力主张废除,文言文地位被动摇!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用文言文撰写高考作文是作秀吗?

当然不是。可以用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为例来说明。有位考生用文言文撰写高考作文大火,从而引发几所著名院校的争相青睐,某报记者不知出于何种用心,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教育部门能尽快释放禁止用文言文撰写高考作文的信号。对于这种建议,本人不敢苟同,曾写过一篇文章,大意如下:一、文言不是文体垃圾,不应该被屏弃于高考大门之外。

祖国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都以文言文的形式保存,其中大部分经典文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被大众传诵不息。且不说其内容的精深博大,单是文言本身具备的语言魅力,就足以让现代人折服。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言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加之西风东渐,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出现了一次大的断裂,以致后来的人们对古代文献的理解越来越艰难。

到了现在,大部分古文文献不得不依赖专家来解读。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绝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读不懂古人的语言,谈何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好在近年来,教育部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现行的小学、中学课本逐渐加重文言文的比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多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奠定他们起码的古文基础。文言文是老祖宗几千年来传承思想与智慧的载体,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必须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二、无论文言文还是现代白话文,其表达情感针砭时事的功能完全一样,在高考中不应该被区别对待。

任何文章的写作,都不应该拘泥于文体。有人说现代人的语言与古人有一定的隔阂,大众阅读有些不方便,可我们毕竟离文言文的时代仅仅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许多读古文而成学者的老人至今健在,加上专业人员以及热爱文言文的读者群体,还是有相当的受众存在,我们没有理由让它在功用上彻底消失于这个时代。再者,无论现代白话文还是文言文,都是祖国的文学,为什么要对它抱以成见,欲在高考之中除之而后快呢?三、用文言文撰写高考作文合理合法,绝对不是“自秀奇才”。

既然教育部没有明确规定不许用文言文撰写高考作文,考生就有权利用任意文体来写作文,无非利用了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原本合理合法,某报记者出于一己狭隘思想,认为他是“自秀奇才”,并把几所院校争取该生的行为称作“猎奇”之举,还可笑地认为用文言文撰写作文会让高考变得“不公平”,岂不可笑?他在文章末尾还风马牛不相及第地用“ 考试永远考不出创新能力”来加强语气,疑似对高考制度提出质疑,结果被网友骂了个狗血喷头,乖乖地闭了嘴。

古代为什么不写通俗的白话文,而要写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诗词呢?

我们今天读起古文来,真是佶曲聱牙,晦涩难懂,大部分还需要翻译成白化文,才能读懂熟知是什么意思,甚至有些文言文学起来竟比学外语还难,还难懂。这让我们很难想象,古人为何不能写通俗的白化文,非要写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呢?首先书写工具的不同。我们知道,古人写字都是用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但更早的商周时代,甚至连文房四宝也没有,只能将文字刻写在硬物上,如龟甲、兽骨和山石及陶器、青铜器铭上,就形成了甲骨文、铭文,那时书写恐怕连毛笔都没有,只能用硬物撰刻,其写作难度可想而知。

后来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房四宝,用毛笔写字。毛笔也是软笔,人写字不但要不断砚墨,还要不断润笔,写作起来真的没法长篇大论,这就需要惜墨如金,减少工作量。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古时的人们在竹简上,在绢帛上写字,是多么困难的事,即使以后发明了纸张,也是不能大量用毛笔书写的。用毛笔书写的字体大,再加字体是繁体,从甲骨文,到铭文,到篆书、隶书、楷书等等,十分的费时费力,不可能用说白化那样写下去,记下去,只能在当时一般人都能看得懂的情况下,能少则少,能短则短,能精则精,能简则简。

用钢笔写字,也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也不过百十来年的历史,自从有了钢笔、自来水笔,我们写起来才方便快捷了很多,我们的白化文运动也才有条件开启了,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书写就更方便了,我们写字办文,都是在电脑手机中打字,甚至语音写字,手摸写字,写字工具真的是方便快捷得太多了,可以说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但不能绝后。

古人以前最基本的写作工具,毛笔,也只能作为练写书法来运用来欣赏了。其次书写载体的不同。古代科技水平有限,在没有发明纸张以前,商周时代,只能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刻在山石陶器及青铜器物上,可想刻写文字是多么的困难,那些个龟甲兽骨、山石陶器青铜器物又是多么的有限,若长篇大论地去刻写,多少天能完成?谁能受得了?后来发明了竹简、帛书,可以将文字书写在竹简、帛书上。

至今我们的史册的册,就是用竹简书写而来的。磬竹难书,就是将南山之竹写尽,也难写完其罪恶的意思。古人将竹片用线连在一起,用毛笔书写。在竹简上写字,可想是很不方便的,同时一篇很长的文章,需要写多少竹简啊,那是会很重很重的。绢帛上写字那倒是方便了不少,也好存放携带,但绢帛太昂贵了,一般人谁能写得起?国家哪有那么多的绢帛可用来书写?据说秦始皇每天要批阅一百二十多斤的竹册,需要两个力士才能搬出。

后来纸张是发明了,但直到明清朝,造纸技术都是纯手工,纸张在民间还是一种奢侈品,一般的下层平民百姓,谁能买得起太多的纸张?而且造纸的质量各地良莠不齐,用毛笔书写起来也不是很方便的。因此由于没有方便的书写载体,书写的多了那是很费成本的,也是很费力的,于是长话短说,惜墨如金,也就在所难免。其三古今文字繁简度不同。

我们考古出土的甲骨文、铭文、篆文、隶书等,都是很繁体的,很不好记忆的,书写起来也都很费时费力。书写文章,只要能意达,能俭省则俭省,能少写则尽量少写。因此文章精简,依然是当时人们所孜孜以求的。其四古今环境的不同。我们今天读起古文来,总是感觉晦涩难懂,佶曲聱牙,但在古代那个历史环境,由于社会文化风气、民俗及客观世态的存在,当时人们所写的,虽是文言文,却很快能使当时的人基本看懂。

就像今天我们一些人写的文言文一样,我们读起来也能很快理解,只要他不是象孔乙己那样故意说些让人苦涩难懂的话,以显其学问高深,我们读起来也是能很快了解个八八九九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可见古人读起上古时代的文章,也同我们今天读古文言文一样,也是很不容易很不好理解的。

因此,古代人并非都用文言文来交流,只是受当时科技水平的影响,条件有限,才不得不发明文言文,以最短的文章,最精简的语言,来记事舒情。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书写的环境条件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再也没必要本着节俭简省来表情达意了,我们可以尽情的挥洒笔墨,尽情地把自己所思所想都书写出来,真的没必要俭省隐讳了。


文章TAG:如何用文言文写文章  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如何  何用文  文言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