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即奉事不懈,后必证仙果,故名曰‘(诸葛)果’。”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引用 魏了翁的《朝真观记》:出(成都)少城西北,为朝真观,观中左列有圣母先师乘烟葛女之祠。故老相传,武侯有女,于宅中乘云轻举。唐天宝元年,章公始更祠为观,奏名乘烟。这些出处都会相当于现在的科幻小说,连古人都不相信的神话小说。

这个道观,为了让自己的名气更大,攀龙附会一个有名的祖先而已,现在很多人也干这种事情,这个东西千古不变。诸葛亮和道家其实关系也不大,是三国演义写成呼风唤雨的这个样子,他勉强算一个懂得心理学的儒生吧!但孙明懂八卦阵是真的,八卦阵是一个变化的阵型,还加上很多辅助的武器,对阴阳五行有很大的研究才行,诸葛亮这方面是专家。

诸葛诞与司马家族是至交,为何却勾结东吴,举兵造反?

因为诸葛诞想自保,所以才举兵造反。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也就是诸葛家族中在三国时期“龙虎狗”中的“狗”。诸葛诞与司马懿家族是联姻的,他有一个女儿嫁给司马懿的第三个儿子司马伷,司马伷有一个孙子叫司马睿,也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诸葛诞还有一个女儿嫁给当时的魏国太尉王凌的儿子王广。诸葛诞在魏明帝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因为魏明帝觉得诸葛诞这个人太过于浮躁,直到魏明帝死后,他通过自己的好友夏侯玄的关系被曹爽重用。

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所以曹爽对诸葛诞是有恩的。曹爽被司马懿诛杀时,诸葛诞的站队很明确,他站在司马懿这一边。后来他的姻亲王凌举兵谋反,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征讨的时候封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册封山阳亭侯。要知道王凌也是他的姻亲。有时候需要作出的选择往往是比较残酷的,但又不得不选。诸葛诞一直站在司马家族这一边,无疑他赌对了。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毌丘俭和文钦在寿春起兵,列举司马师的罪状进行讨伐。此时他们派人去联络诸葛诞,希望一起起兵,结果诸葛诞斩杀他们的使者并宣布他们造反。毌丘俭和文钦没有想到诸葛诞会来这一招,只得仓促起兵,结果在司马师和诸葛诞的联合绞杀之下,毌丘俭死,文钦降吴。诸葛诞因功封为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

这是诸葛诞最高光的时刻。此时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密谋杀司马师,让夏侯玄代替他为大将军,结果失败,夏侯玄等人被杀。夏侯玄与诸葛诞关系很近,他看到司马师两兄弟专权,开始清算,这让他感到很不安。因为王凌是他姻亲,夏侯玄是他好友。虽然自己的女儿嫁给司马师异母兄弟,但谁能保证这两兄弟想玩点什么新玩意?因为诸葛诞与司马师关系比较好,有长期合作的基础,虽然内心不安,但还没有想到造反。

后来司马师去世,司马昭掌权。司马昭和诸葛诞没有过深的交情。贾充有一次过去问诸葛诞,是不是支持魏帝禅让司马氏,诸葛诞是忠于魏国自然表示反对。当司马昭的亲信贾充认为他不会支持司马昭的时候,司马昭就对诸葛诞下手,用皇帝的名义要求升诸葛诞为司空,入朝任职。这看上去是升官了,实际上手中已经没有实权,不再是封疆大吏,接下去就是等着被人收拾。

久在官场的诸葛诞自然感受到空气中不一样的气氛,于是他马上兵分两路,一路聚集人马,杀扬州刺史乐綝,乐綝是乐进的儿子。另一方面派儿子诸葛靓去东吴求救兵。这一切的举动都在钟会的预料之中,钟会料定诸葛诞不会进京,后来平定诸葛诞时钟会出谋最多,当时人称钟会是司马昭的张良。最后诸葛诞被夷三族,司马昭彻底握有魏国大权,无人再有力量与之对抗。

如果后期诸葛亮,诞,谨联合起来,能不能实现三国统一?

您在开玩笑么?民初写小说的周大荒先生是个早生了几十年的穿越迷,他有很多历史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尤其是对马超莫名其妙的脑残式崇拜),但他评价诸葛亮的一句话,个人认为十分中肯,即诸葛亮“只有三分之才”。诸葛亮“隆中对”看似气势磅礴,其实已露三分怯意,先把曹操、孙权列为“此诚不可与争锋”和“可以为盟而不可图”的对象,这样一来只要诸葛亮的战略计划得以落实,就势必是三分之局,而很难再有大的突破。

 3/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诸葛  反叛  叛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