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许多有点,但应变和冒险是他的缺点,且用人方面也过于执着于使用知根知底的荆襄系,而对其他体系的人才则要么不敢用,要么用不好,这两条缺陷足以对其战略落实构成制约,使之缺乏产生意外的概率——虽然不好的意外大幅减少,但好的意外也一样,而如果一切“不出意外”,诸葛亮仍然在蜀汉,结果就必然是先天下三分、后被中原政权吞并。

诸葛瑾是治剧之才,而诸葛诞是方面之才,他们前者可以成为治世之能臣,后者可以成为乱世之一方统帅,但他们都不是能制订和改变战略,从而扭转大局的人物,甚至也不能成为战略制订和负责者最主要的左膀右臂,如果这个“主角”自己战略得当,实施明晰,他们可以起到很好的锦上添花作用,但如果“主角”自己的战略和实施就有致命缺陷,他们不但难以补救、扭转,甚至可能都不一定会察觉。

以孔明的性格和为人,重新选择一次,他大概率还是会选择刘备,有一线可能选择孙权,选择曹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那么他所拿出的,要么还是隆中对,要么是镜子里的隆中对(把取荆、益改为取荆、淮南,连孙抗曹改为连刘抗曹),然后,隆中对中的最致命缺陷仍在,一个孔明不行,三个孔明也不行,何况他们三位的叠加?哦,说到这,“隆中对最致命缺陷”到底是什么?是荆州:不论孔明辅佐的是刘备或孙权,他构想中的两大基础——夺取荆襄和联合孙权(刘备),都是根本对立的。

诸葛亮和诸葛珪、玄、瑾、均、诞、恪、瞻、尚是什么关系?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诸葛亮的故事千古流传,但诸葛亮的家族成员及人物关系却比较复杂。毕竟,不管是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姓诸葛的人可不少。先祖——青史留名(诸葛亮 剧照)诸葛亮是琅琊人,诸葛家族也是琅琊的名门望族。所谓名门望族,祖上必有牛人,诸葛家族的牛人就是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曾担任光禄大夫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的职责是监察京师百官及周边地区的官员,类似于现在的中纪委。级别略低,职责一致,权力很大。在当时属于 二千石的官,与郡太守差不多,大致现在的正厅或副部级。诸葛丰为人刚直不阿,不惧权贵,厌恶奸佞小人。后因弹劾权贵被汉元帝降为城门校尉,后再次被免官,最终老死家中。诸葛丰是诸葛家族的先祖,距诸葛亮生活的三国近 200 年,算是诸葛家族史上名气最大的人物。

父辈——乱世求存到了诸葛亮父辈这一代,依然担任着朝廷官职。诸葛圭是诸葛亮的父亲,官至泰山郡丞。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父和养父,官至豫章太守,官职都不算低。诸葛亮 8 岁时,其父诸葛圭便去世,诸葛亮及其姊妹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后诸葛玄被杀,诸葛亮带着兄弟姐妹前往隆中耕读谋生。此后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横空出世。

兄弟——三分天下(诸葛瑾)到了诸葛亮这一代,家族再次兴盛。在魏蜀吴三国均有人身居高位,可谓是诸葛家族版的「三分天下」。「太平预览」中,有「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的「龙虎狗」之说,指的便是诸葛亮三兄弟。诸葛亮任蜀国丞相,诸葛瑾官至吴国大将军,诸葛诞官至魏国征东大将军。三人各事一国,也算是古今奇谈了。

诸葛亮的故事大家比较清楚,公元 234 年病逝于北伐途中的五丈原,在此不再赘述。诸葛瑾在吴国很受孙权的信任,在平衡和处理吴蜀两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任南郡太守,领豫州牧,官至大将军,后于公元 241 年病逝。诸葛诞为魏国征东大将军,后为反抗司马氏起兵反叛,258年兵败被杀。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亲兄,诸葛诞是诸葛亮的堂弟。

诸葛亮还有一位亲弟诸葛均,随诸葛亮入蜀,官至长水校尉。公元 263 年,蜀国灭亡,随刘禅迁徙洛阳,于途中病逝。子侄——终极辉煌(诸葛恪)到了诸葛亮的下一代,随着诸葛亮和诸葛瑾的去世,诸葛家族的代表人物转到诸葛恪身上。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诸葛亮的侄儿。诸葛恪从小机敏聪慧,后辅佐吴国太子孙登,为东宫属之首。

公元 252 年,孙权病危,授诸葛恪为托孤大臣。有点类似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意诸葛家族就是这么责任重大。诸葛恪刚掌权时,革新政治,出兵伐魏,大胜而归。声望日隆,为吴国大将军,丞相,封阳都侯。后产生轻敌心态,伐魏大败亏输,专权朝政,于公元 253 年被吴王孙亮等在宴会中被杀害,全家被诛。血脉——最后一战(诸葛瞻)我们说了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的辉煌与幻灭,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诸葛  反叛  叛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