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严用和《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二、病机 痹证病机主要为外邪痹阻肢体经络,气血运行失畅。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之间,以致气血运行失畅,而为痹证。由于感邪性质有偏胜,症状表现亦不一。如风邪偏胜者为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胜为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则减;湿邪偏胜为着痹,可见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位多偏于下;热邪偏胜为热痹,故关节红肿灼热,痛不可近。

其中风湿痹阻更是病情迁延反复的重要因素,因痹证常以风为主导,而湿无定体,为病缠绵,若风湿与寒热之邪相合,互为搏结,更难速化。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可致虚实夹杂。因病变初起是感受风寒湿或风湿热邪,病程短,发病快,来势急,正气未伤,故以邪实为主。病若不解,寒热之间每易转化。如阴虚阳盛之体感受风寒湿邪,寒从热化或邪郁化热,则可转为湿热痹阻证,甚至热毒痹阻;而湿热痹阻证,经治热去湿留,或阳虚阴盛之体,热从寒化可转为风湿痹阻或寒湿痹阻之证。

若病邪偏寒,而机体阳气偏盛,或病邪偏热,而机体阴气偏盛,则易产生寒热错杂之证。风寒湿热之邪,经久不去,势必伤正。因于风寒湿者,易伤人之阳气。阳虚则寒湿之邪稽留关节,迁延不愈,且因正虚而反复感邪,日久则损伤气血,表现气血不足之候。因于风湿热邪者,热从火化,则易伤阴耗液,表现为肝肾亏虚之候。此时,邪未尽而正气已伤,体虚邪实而呈虚实夹杂之候。

此外,由于风寒湿热之邪阻痹经络关节,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可导致痰、瘀的形成;也可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使气血津液运行无力,痰阻成瘀。痰瘀互结者,可表现为关节肿大强直变形,功能障碍,病情更为缠绵难治。病位初在肌表经络,久则深入筋骨。若病邪留恋或反复感邪,久病不愈,或受邪较重,病邪由表及里,由经入脏,即可形成顽固而难愈的“五脏痹”。

如表现为心悸、心慌、气喘的心痹;或肢软、肌瘦无力的脾痹;腰背偻曲不能伸直、或关节变形的肾痹等。其中尤以心痹多见,如《素问·痹论》指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3.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二、病证鉴别 痹证与痿证:痿、痹虽同是肢体疾患,但两者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都不同。痿证以手足软弱无力,患肢肌肉枯萎瘦削为特征,严重者甚至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地,但肢体关节一般不痛,且多发于下肢。

 2/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历节  风痛  风是  中医  历节风痛是什么病  中医历节风是什么病  
下一篇